课题:开花和结果教学内容开学和结果,本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教材分析:第三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是有关被子植物的一生,在前两节内容中已经介绍过了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结果。因此,第三节新授课开花和结果是前面内容的一个延续。认识花的结构,也是为学习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基础。二、学生分析:学生对花的形态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未必清楚花的结构。因此在本堂课我采用了百合花为材料,以4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观察花的实验。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花的基本结构2.概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教学重点:1.花的基本结构2.开花到结果要经历的生理过程教学难点:受精的过程教学准备:1.课前为每组准备了百合花一支2.搜集材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策略:1.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漂亮的花朵图片,引出本节内容。2.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并板书。3.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自学。(二)自学策略: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2.给优先完成自学的学生提供了补充内容(三)交流策略:1.通过观察百合花的结构,加深对花的基本结构的认识2.通过PPT展示“优先完成的小组有奖励”,督促学生养成高效率讨论的习惯(四)达标检测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本节课整体思路上有体现自学-交流-检测的各个环节,且在自学前、自学后、交流后分别给予了学生时间和空间提出新问题。利用百合花作为作为实验材料的好处在于百合花的雌蕊、雄蕊等结构易观察,而且与课本中介绍的桃花的结构相比,学生易发现百合花无萼片,进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花结构都相同。在交流环节,学生生成的问题如“怎样区分叶片和萼片?”、“怎样判断花药已成熟?”等,均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很细致且有自身的思考。在达标检测环节,学生完成检测后,能够先发动一次小组讨论自纠互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不足及改进策略:1)重难点时间分配不合理,未突破难点。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完成观察花基本结构的实验),对于花的基本结构这一重点已突破。但是对于教学难点受精的过程,整堂课都是一笔带过,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因此,在学生做达标检测第4题:精子与卵细胞在图中结合成受精卵,出错率高达70%。设想在学生回答开花到结果要经历传粉、受精过程时,适时地将受精的定义引出来或用动态图将受精的过程呈现出来是否能更好的突破难点?2)问题整合能力有待提升,整合问题无深度。其一:学生在自学前提出来的“结果需要经过哪些阶段”与我后来抛出的问题“开花到结果要经历哪些生理过程”如出一辙,而在最初我并未发现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设想我如能在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就将其引导并整合到我的主问题上来,那么在师生交流环节就不会出现脱节现象。其二:通过解剖观察百合花后,有学生提出:“是否所有的花结构都相同?”立刻就有学生回答:“百合花就没有萼片”。浅层次上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我并未借此引导学生去思考“既然并不是所有花的结构都相同,那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呢?所有的花都有雌蕊和雄蕊吗?”,使得整堂课失去了一个能让学生产生争议的好问题。3)教学目标强化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仍需培养。本节内容开花和结果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范围虽已明确的展示在大屏幕上,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超纲自学,导致我在自学时不得不打断学生进行提醒。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我对自学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未完全整合。解决办法有:1.加强自学前问题的整合,明确告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范围;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自学指导,再次强化自学要求。学生出于解剖实验的兴趣而忽略了讨论在自学前提出的问题,本堂课主要内容未能高效的解决。4)学生展示不够。一堂只有学生提问、答疑的课,难免会让人产生疲倦之意。虽然自学前学生已提出想认识花的基本机构,自学、交流后也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至始至终实验材料百合花也只是在组内被同学们解剖认识。试想,如果能利用讨论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解剖并黏贴花的各部分结构并标明对应的名称,然后请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是否更好?这样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