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先师孔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教学难点】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投影:孔子的故乡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一位美国学者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探究一: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什么样的理想追求?一、孔子其人(板书)(提出问题)1.孔子一生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概括?(学生活动)①自学礼乐②创立私学第1页共6页③从政失败④周游列国⑤献身文教(一)自学礼乐(提出问题)2通过上面三段材料,你如何认识孔子的成长经历?(学生活动)1、家境贫苦,使他了解普通民众的愿望和要求。2、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谋生做事,使他接触社会下层锻炼自身能力。学会多种本领,做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场长。3、爱好礼乐,使他坚定学习志向探寻治国之道。成长于当时文化中心鲁国,从鲁国保存的古代文化周礼中深受熏陶,形成了一生的追求。(二)创立私学(提出问题)3孔子三十岁时创办私学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活动)1、收徒讲学扩大儒学的影响力。2、办学活动提高孔子的美誉度。3、为他踏上从政之路创造条件。(三)从政失败具体过程由学生看书回答(四)周游列国(提出问题)4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学生活动)孔子的“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需要,不适应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时代特征。(五)献身文教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提出问题)5、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们能看出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活动)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执著探索,不畏权贵。第2页共6页探究二:孔子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一)思想(提出问题)6、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学生活动)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崩乐坏文化:学术下移,鲁国文化传统深厚(提出问题)7、孔子主张的“仁”具有什么含义?如何评价?如何实现“仁”?(学生活动)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评价: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但仁爱有等差,这是局限性。遵守“忠恕”实现(提出问题)8、在你眼中,孔子“恢复周礼”有何含义和评价?如何实现“礼”(学生活动)含义:周礼指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是规范人际关系和立国立身的基础。评价: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有进步性;但强调等级名分上尊下卑,这是保守性。通过“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