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内容摘要: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范时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告状是幼儿教师长期感到无奈与烦心的现象,有的教师因此而呵斥孩子,称孩子是“瞎告状”;有的教师在幼儿自由活动时,干脆避开幼儿的告状,或睁一眼闭一眼;还有的教师甚至态度粗暴,不予理睬,感到情绪受困扰,复杂而又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现象举例,幼儿告状的产生原因,并给出幼儿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做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幼儿告状解决策略自我分享意识如何解决儿童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教老师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着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当前,如何应对幼儿告状,已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幼儿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是幼儿身心处在发展期的晴雨表,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对道德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又有了新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告状行为。敷衍了事、甚至漠视不顾,都会导致对孩子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制止,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和“鼓励”孩子们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作为幼教工作者,要细心分析幼儿告状动机,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一、幼儿告状现象举例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告状行为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告状的行为也已经是师幼互动中的永恒话题了。但是,当我们面对着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告状行为时,又能如何以最快的时间内给予应对呢?我们知道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幼儿的告状策略也是变得多种多样起来,特别是在学前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案例1、区域游戏时,孩子们开心的玩着,突然有个孩子急冲冲的对老师说:“老师,小明把我们的球全部都抢过来,不让我们玩而且还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的。”当老师过去批评男孩后,男孩不情愿地同意一起分享,站在老师身旁告状的孩子又轻轻的说:“要是我是男孩子我才不会像他们这么小气!”案例2:活动课,幼儿分组活动,有的幼儿玩滑梯,有的幼儿结组做游戏。玩滑梯的一组幼儿一个挨一个玩,牛牛伸手推前面的亮亮,想挤到前面去。亮亮扭头看他以示抗议。但牛牛还是几次伸手推他。“老师,他推我!”亮亮委屈的说。这时,老师正在组织幼儿做游戏,转过身看着亮亮说:“怎么了,又告状,是不是不想玩了?”然后瞪了一眼牛牛,牛牛立即排好了队。根据上面所举出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幼儿的告状是多种多样的。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极为频繁的。“问题”实际上遍布于幼儿园生活的角角落落。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幼儿期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就是好,教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更多的反应是“出了什么事?”“怎样迅速解决纠纷”“怎样使幼儿不要来告状?”其目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没有考虑这一行为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如案例2中亮亮受到牛牛的侵扰,所以才告状,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援助以摆脱自己的困境。这个老师想尽快处理这件事,却没有重视原因,只看到他告状这一事实,亮亮本来就很委屈,又听了老师的这样话,心里一定有些失落。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二、幼儿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