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课题名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设计思路:指导思想: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让学生知道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但当它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感到很惭愧,从而明白了“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的道理。设计理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教材分析:本课文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8课的内容,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者分析: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生动的表象相联系。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能力和一定的想象思维能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3、学生发挥想象力,看看小松树以后会怎么做。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难点:通过朗读体会风伯伯的话的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贴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2、设问:通过上节语文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二、精讲点拨(一)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让学生自由读,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勾画出一座大山。2、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1)教师拿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2)指名学生上台贴图。3、教师引读: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4、利用多种形式读。5、询问过渡:(1)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2)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3)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更感兴趣。)(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2、指导看图:问: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动作、表情是怎样的?3、让学生自由学着小松树的样子表演。4、指名上台表演。5、设问: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呢?6、让学生自由读“大松树没有回答”一句。教师小结: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1)学生分组讨论。(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7、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低年级孩子明显的爱表现自己,当明星这么好的机会相信谁也不愿意错过。自然对于学习课文更感兴趣了。)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三)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多媒体出示风伯伯说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1)指名读。(2)指导利用什么比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话。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3、设问: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让学生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出示句式: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4、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