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文不仅是书法艺术上的瑰宝,而且在文学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借景而抒情;文章的可贵之处就是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上升到对生死的感悟,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独树一帜。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而且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言文知识的传授上。应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教学目标教材所选的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是魏晋时期的散文,这一时期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怀,尤其是王羲之的这篇《兰亭集序》借兰亭的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因此,写景的句子是学生诵读的好材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是学生探讨的好话题,基于此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文句疏通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考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深入感悟。四、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3、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4、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机、磁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入木三分”这个成语跟哪位名人有关吗?(王羲之),同学们能说一说这个成语的来历吗?知道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吗?(《兰亭集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领悟他这篇既是书法瑰宝的作品,又是文学奇葩的作品。到作品里去感悟书法之外的文学魅力。(二)整体感知:朗读全文先听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语调和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和情感变化。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适时作点拨、指导和示范,让教法和学法落到实处。(三)探究文本:1、本文中的序与平时所说的序文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活动]思考以前学过的序文。[教师活动]老师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引导,初中我们曾学过一篇序是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属赠序。教师展示幻灯片:序分为宴集序和赠序。然后生成此题的答案。不相同。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本文由眼前的美景、宴会上的乐事,上升到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体会“序”的不同,明确“序”分为宴集序和赠序。2、作者在宴会上的情感前后一致吗?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学生在每段中快速找出最能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活动]学生快速阅读并在书上画出表达情感的句子。然后举手发言。明确不一致。经历了“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的变化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情感这条线索来理解全文,以下的分析都要围绕这条线索展开。(四)具体研读:1、本文记叙了一次怎样的宴会盛况,作者心情如何?[学生活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在课文中用笔画出。然后选代表总结、发言。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教师活动]到学生中去巡视、观察学生归纳的内容,适时点拨。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最后展示幻灯片。宴会盛况: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暮春”让学生掌握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孟一仲一暮)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重点体会修竹、清流所营造的意境。盛地:“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洁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以此得名。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强调“咸”字。乐事:“修祺事也”。古人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