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问题是学习并有所收获的根本途径。为了使问题更加明了,讨论有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有透过讨论,才能明确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才能说事明理,去伪存真,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如何才能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呢?1、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纪律才能使课堂得安全、有序,引人入胜;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组员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以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2、合作设置“讨论”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设置讨论点,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3、选择恰当的时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中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或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化与形式化。4、提供充裕的时间我们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往往教师出示问题后未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通常还未进入主题,或刚刚才开始。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效。5、教师要真正参与其中讨论是以学生为互动主体,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交流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在合作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提高。教师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组织合作学习活动,但不代表就可以若无其事直到讨论结束,或者是为了参与而参与。学生在讨论中被问题所困惑,教师可以引导,提示,鼓励。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鼓励学生,激发求知欲。在提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对感到疑惑不解的东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充分展示个人或小组的探索过程及探索成果,对重要概念、共同的难点、分歧大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把意见说出来,把道理说清楚。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讨论用心去听,真正的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