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练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加点字。2、翻译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内容理解。(1)作者痴迷于什么?(2)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用了什么手法?(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为何作者仍采用明朝皇帝的年号?(4)《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这两篇写景文一是写被贬后的赏月,一是写亡国后的赏雪,两文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湖心亭看雪》小测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加点字。湖中人鸟声俱绝()余拏一小舟()雾凇沆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更有痴似相公者()2、翻译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5、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练习问答题答案:1)作者痴迷于什么?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2)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用了什么手法?用了不加渲染的白描描手法。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为何作者仍采用明朝皇帝的年号?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4)《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这两篇写景文一是写被贬后的赏月,一是写亡国后的赏雪,两文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一文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湖心亭看雪》抒发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愁绪/(或“欣赏山水的闲情雅致,心中淡淡的愁绪,和天涯遇知音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