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木山岁月大木山在哪里?只听说太行山、大别山、大围山,那都是昔日的革命根据地和今日的旅游圣地,而大木山,既不是根据地又不是旅游地。它座落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而省、市、县的地图却找不到它的一席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流着我们的汗,流着我们的泪,流着我们的血,也流传着我们美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几十年后,我们走进了这座山里,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我们真想放声痛哭一场。一条难忘的铁路一九七四年初,我们一批热血青年,从农村、从城市、从学校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参加了三线建设。所谓“三线”,就是为了准备与国外和台湾打仗,将祖国大陆划分为三线,一线是沿海和边疆,三线即大陆腹地,间于一、三线之间的为二线。三线涉及十三个省,大多在一些大山区。许多地方还没有人烟,十分原始。为了避开战场,国家把一些大的工厂、科研机构和大学搬到了这些深山沟。有资料记载,不包括之前的投入,仅从1964年到1980年,国家向三线的总投资为2052亿元,建成了1100多个大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修建了成昆、湘黔、贵昆、襄渝、川黔和枝柳六条铁路。三线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现在理论界争论很多,这不是本文探讨的范畴,投入的数目相似于现在的多少,我不会换算。不过,在国穷民弱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敢下如此决心可见毛主席的胆量不是凡人的胆量。三线建设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可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也不排除三线建设在一定意义上造成的浪费。几十年后,三线许多工厂、学校搬到了沿海和发达城市。我们是一九七四年初进入三线的,参加枝柳铁路建设。当时攸县隶属湘潭地区,该地区全部在湘西麻阳县境内施工。那年月都是实行军事化管理,民工叫民兵,以团、营、连、排、班为建制。广大的民兵还真把自己当成解放军战士。在那难忘的岁月,《解放军进行曲》是最流行的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参加铁路建设的,除了领导几乎全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且多数还是刚出校门的初、高中毕业生,城市下乡知青又占了相当比例。之所以去修铁路,是因为修铁路比上山下乡强,铁路工地一般能吃饱肚子。本来我们是不愿去三线的,毕业后想考大学、当兵,但是均不符合条件。那时上大学是推荐,况且必须在农村劳动两年以上,当兵也必须年满十八岁。我和同班的麦哥、永哥、文哥相议,修枝柳铁路去,干过一年半载的再说。事实上,这条路我们没走错,没有那个经历,就很难有我们以后平稳的人生。那是我们人生的第一站,这一站的经历打破了我们在学校的夸夸其谈和不切实际的理想。枝柳铁路北起湖北枝城,向南跨越界溪河进入湖南,在怀化与湘黔铁路相交,然后穿过彭莫山进入广西,在洛满与黔桂铁路合轨,而后进入柳州南站,全长885公里。枝柳铁路沿线地势非常险峻,山高林密,水急路险。穿过魏魏高耸的武陵山和雪峰山脉,飞越奔腾的澧水、酉水、武水、沅江、渠水等河流。不少地段通过断层、溶洞、暗河、流砂和软土层,工程非常艰巨。据统计,全线完成土石方1.05亿立方,如果堆成高宽各1米的长堤,可以绕地球将近三周。桥梁、隧道加在一起22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隧道总长172公里。许多地段桥梁、隧道相连,有些车站就设在桥上和隧道之中。据说,这条铁路在修建过程中,葬送了无数年轻的生命,每根枕木上,都醮着民兵们的血。其实见怪不怪,在科技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的昨天,哪一项重点工程不是用尸体垒成的呢?我们的驻地在大木山腹心,离县城三十多公里。当年的三十多公里不比现在,修铁路前大木山不通车,也没有路。铁路建设民兵进山后,沿着铁路工地修了一条简易公路。通过这条路去县城,汽车要走两个小时,步行要一天。即使如此,那时候我们还是经常争取去县城出公差,也就是推着土车去买点米、煤和杂货。出一天差可补助两角钱,沿途到各连队食堂吃饭,只带点米就行了,菜金就免了,天下铁路民兵一家嘛。其实也没什么菜,一瓢蔬菜汤伴饭吃。那时候我们已开始热爱文学,到县城还可在书店看个把小时书。尽管书店工作人员不停提醒:书店不是图书馆,只售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