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两个渔父的比较VIP免费

两个渔父的比较_第1页
1/2
两个渔父的比较_第2页
2/2
“屈原”与“渔父”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男人形象。他身上缀满鲜花,披挂香草,这么一个男人还“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他的一切都显得十分怪异,他的这种行为是当代人所不能理解的,有人觉得这个身挂艾草的男人简直就是个名副其实的“疯子”。再来看看《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疑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屈其泥而扬其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要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反映了屈原沉江前生活的一幕。作品描述屈原被放的原因,屈原被放,流落到沅江深处,在湖沼一边行吟,脸色苍白,身子很瘦,正在处境困窘之时,隐世的渔父见到了他,产生了一番精湛而深邃的对话。渔父的问话可谓巧妙,屈原的答话更为精彩,其实这一问答反映了屈原思想矛盾的两个层面。但这里主要在于说明:世人都污浊,贪一时之私利,屈原独自廉洁,而不同流合污,世人都沉醉,无视家国之危险,屈原独自清醒,而为国事大声疾呼。于是他获罪,被放逐。世人渔父劝他,随波逐流,屈原不听其语,只有在渔父的沧浪歌声中与渔父分道扬镳,各行其是。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理解《离骚》中的那个形象了。在屈原身上,自始至终存在着一种矛盾,既想报效祖国,又有厌烦心理,始终犹豫不决,忠诚与退隐成了他身上的两个显著的标记。这也是最终选择自投汩罗江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无损于他的伟大。其实,《庄子·渔父》传达的意思与《楚辞·渔父》有一定的相似性。渔父这一形象是带有一种道家思想的,表现的是一种“不争”的态度。《楚辞·渔父》中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与老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所传达出来的意思是一样的,老子揭露了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来衬托出自己宁愿清贫淡泊,自己是不同于那些世俗之人的。屈原也表示自己不会随波逐流,二人的观点是十分相似的。但是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老子认为善恶美丑贵贱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老子不同于屈原的是,老子有她的“上善若水”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样,柔并停留在卑下的地方,而且滋润万物而不争。我认为屈原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屈原是在避免世俗的污染,不想置身于世俗中,还有那汨罗江水就一定是“清澈”的吗?屈原是有高尚廉洁并想在政治上干一番大事业的心态,但是他却没有好的行为。老子的思想中谈到最完善人格应该具有像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较名利,并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意去的卑下的地方,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屈原有莫大的抱负,只因其不愿随波逐流,才致使他的抱负无法实现。其实我觉得只要在思想上我们不被世俗所玷污,在处事上低调圆滑,必定不会被推向“险境”的,屈原在这一点上则显得过于刚强。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有时柔弱是能战胜刚强的,就像“水滴石穿”这一现象所呈现出来的一样。屈原就像在暴风雨中站得笔直的大树一样,是会被暴风雨给刮倒的,而小草则不同,它们虽是委曲求全,但至少在险境过后依然生机勃勃。这也是渔父形象给世人的一种处世之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当处境不同,我们就要改变自身的处世态度,有时委曲求全并不是一件坏事,老子也有讲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所以说,渔父的处世之道是有一定可取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创新比较呢?(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同学们充分诵读,理解其意,能细致地翻译全文。(二)小组讨论,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两个渔父的比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