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级。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考纲链接考查题型(一)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手法。(二)现代文阅读题中,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三)语言运用题中,根据语言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扩写、仿写、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者:文采也,即修辞。修辞: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一、高考考查的修辞格共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另外,引用、反语、通感手法等也应该掌握。“先声夺人”唱修辞“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绿色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心相约,心相约,相约一年又一年,不论咫尺天涯。”(《相约九八》)反复“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同桌的你》)排比“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离别的车站》)排比“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好想好想》)对偶“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红旗飘飘》)借代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一比喻11、概念:、概念:2、结构: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相比)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如:他的性格很像他的母亲。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的引词。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焦裕禄、雷锋等。比喻目的是引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人们总是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总结:比喻运用原则要点: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贴切创新比喻的三种类型1、明喻特点: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是:像、仿佛、似、犹如。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公式为:“甲像乙”。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真像座小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特点: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为:是、成为、成了、变成了、等于”等,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公式为:“甲是乙”。如: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画。暗喻的其它变体1、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情感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澄澈明净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我的朋友----书籍3、借喻特点: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