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贫困山区国家营养午餐计划进入筹备阶段9岁的蔡兴鹅手里捏着一块玉米饼,边咬边走进教室。这块冷冰冰的玉米饼加上一杯凉水,便是她的午餐。贵州省纳雍县贫困山区的许多小学生,中午就吃这样的甚至比这更差的东西,他们多么盼望,能早日吃上一顿热乎乎、香喷喷的午饭。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贵州省纳雍县贫困山区,探访当地小学生午餐状况。贵州省今年有66个县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之列,明年将实现全覆盖。今年3月起,已有爱心组织为纳雍县一些小学送去“免费午餐”,国家政策出台之后,这些爱心组织最关心的是,爱心能否如期“接力”?中午学校里没有饭香味中午12时许,我们走进纳雍县曙光乡长冲小学。正值午饭时间,这里却闻不到饭香。校园内,十几个小学生正高兴地围着学校仅有的一张水泥乒乓球台打球。问他们吃午饭了没有,孩子们腼腆地笑了,摇摇头。走进教室,一个男孩正从课桌里掏出东西往嘴里送,原来是一塑料袋炒得发黑的玉米粒。“中午就吃这个吗?”记者问。瘦弱的男孩怔怔地点点头。男孩名叫杨林,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更多的孩子带的是煮土豆,一小袋土豆有五六个,9岁的一年级学生王贵兵说:“能吃饱。”说着,捏着一只小土豆送到嘴里,咬一口,嚼嚼便硬生生地咽下去。6岁的张云坤是唯一一个带白米饭的孩子。白花花的大米饭,上面盖着当地人爱吃的酸菜煮豆,满满地装在一只不锈钢饭盒里,这是他和另外两个孩子的午饭。稚气十足的张云坤和另一个孩子用勺子舀起饭菜,大口往嘴里送。虽然饭菜是冷的,但已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了——他们吃饭的时候,几个孩子站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有的还悄悄地吞咽着口水。老师说,张云坤一直跟着父母在昆明打工,今年才被送回来上学,他家的条件与其他学生相比算很不错的。没有生产日期的“垃圾食品”也被当作“正餐”被孩子们吃进肚子。在另外一所小学、距离纳雍县城1小时车程的王家寨镇路嘴小学,一到午饭时间,那些口袋里有点零用钱的学生就跑到校门口的小摊上买吃的。小摊上摆着各种各样的膨化食品、八宝粥等,但包装袋上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住得太远没法回家吃饭为啥不回家吃饭?因为学校离家太远。拿长冲小学的学生来说,学校1-6年级共有6个班、146名学生,分别来自周边亚拱村、法泥村、岔冲村、麻地岭岗和月台村5个村,离校最近的学生也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离学校最远的月台村,学生们走到学校要花2.5小时,冬天的早上6点钟天不亮就要出门,打了上课铃后才能走进教室。山区里的学校基本上没有能力建食堂,甚至连一个烧热水的锅炉都没有,学生们一整天连口热水都喝不上。长冲小学校长李开阳说,学生家里都很穷,许多家庭的年收入只有几千元,有的甚至只有1000元左右。四年级学生王显华家情况最糟,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姐弟仨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只有500公斤玉米和可当3个月口粮的土豆。学生在家里吃的,也不比带到学校的东西好多少。当地基本不产大米,土豆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饭和煮土豆是主食,酸菜煮豆是山区家庭常年仅吃的一种菜,有的家庭可能几个月都闻不到一次肉香。那些家里有人在外打工,经常寄点钱回来的,孩子们才有可能间或吃上大米饭。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孩子们个个身材瘦小,身高明显偏低,有个10岁的孩子,身高只有1.1米。当整个大山还在沉睡时,这些小学生们就得匆匆扒完玉米饭,背起书包踏上求学路。经过一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才能赶到学校。此时,他们可能早已腹中空空。然而,还得饿着肚子坐在冰冷的教室里上完一天的课。下午三四时许,才能放学回家。我们跟随一群孩子回家,快到家的时候,有些孩子脸上明显露出兴奋的表情,忍不住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