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改造探析田径作为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这已为多数人所认同。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全国各大中小学的实施,各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逐渐深入,同时也对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突破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线进行编排的竞技体系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和适合学生的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的田径教学内容,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束缚,其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依然没有突破以技术为主线进行编排的竞技体系。传统的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已出现了种种弊端。研究表明,现行田径教学内容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难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与学生田径认知、学习能力水平的一致性,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服务。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传统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传统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不能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观念相脱节,问题诸多。1技术难度高新课标的要求不再是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而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而现行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过分强调技术的规范性、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身心的全面发展.田径运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被认为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技术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安全性不高,学生对运动技术不易掌握。而田径运动是中小学体育的基础项目,也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之一,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改革。2不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生身心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出现在青春期。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直到成熟。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骨骼弹性大硬度小,易弯曲,发生畸形。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恢复快。心肌纤维细,收缩能力较弱。体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不够完善。到初中、高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不断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肌力增强,对力量、耐力素质练习承受能力也增强。随年龄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体能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心理发展完善,学生独立性和坚持性都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增强。动机、兴趣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现行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难以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3场地器材的限制尽管田径教学对设施的要求不高,但是器材、场地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由于场地器材规格的限制,使田径运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不能满足学生对田径项目各种体育活动的需要,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性。在田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精神,在充分研究田径运动的教育性、教师的技能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基础上,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使其成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运动项目。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通过教学增进学生健康,从技术教学上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尝试,尽可能使技术简单化、趣味化。这就要求教师抛开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利用一切有趣的活动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地形、地理条件,采用越野跑、变换跑、跑跳结合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各种比赛、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对运动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竞争和游戏中充分表现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学生练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了。在安排体育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活动,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把身心发展渗透到各项体育活动中,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总之,田径内容作为体育教学一个比重很大的内容,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正为人们所认同,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时期,我们应该正视目前田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造、创新,使田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