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小夜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节集探索、创作、表现于一体的综合性音乐课。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⑴“做一做、敲一敲、听一听”,旨在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认识串铃、三角铁、蛙鸣筒、舞板四种打击乐器;⑵学会演唱《蒙古小夜曲》,并能使用自制或教师提供的打击乐器参与伴奏。《蒙古小夜曲》是湘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且在节奏上很有特点的内蒙古民歌,a小调式。歌词描述了太阳下山时牧羊姑娘引着羊群回家的情景。歌曲有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以四分音符为主,第二乐句以八分音符为主,第三乐句以四分音符为主,第四乐句以二分音符为主。每个乐句的节奏型正好适合一种乐器来伴奏,并且这四种乐器的音色也很符合每个乐句所表现的情景。这样的单声部伴奏,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充分体现每种乐器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即兴伴奏。教学年级:二年级教学目标:1.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蛙鸣筒、响板这四种打击乐器,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2.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与本课四种打击乐器相仿的简易节奏乐器并参与演奏,体验探索与创造的愉悦。3.能用优美悦耳的声音演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为其伴奏。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教学难点:用歌声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歌曲的意境。教学方法:听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学习方法:模仿——探索——参与——表现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光盘、打击乐器若干(响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学具准备:1.两块竹板或两把竹筷子2.一串废弃的钥匙或啤酒瓶盖3.一把梳子或带波纹的尺子4.两把铁勺或两根铁筷子(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只准备一种)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老师在琴上弹一串小音符,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它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情景?(教师刮奏下行音阶)学生:像滑滑梯,还像下楼梯。教师:现在,老师请你把你的凳子当做滑梯,伴随着老师的演奏,咱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好不好?但有一点,千万别让你的滑梯发出声音来。准备——听音乐!(教师再次刮奏下行音阶,学生参与表演)教师:好,别动!接着再听一段旋律,听听它又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情境?把你想到的跟随老师的演奏表现出来,好不好?(学生随乐慢慢起来)教师:老师弹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慢,说明我在干什么?学生:爬山。二、熟悉歌曲旋律1.初听旋律,并画出旋律线教师:对,音乐可以带领我们翻山越岭、上下台阶。现在,老师放一段乐曲,在听的时候,老师会将乐曲的旋律线画出来,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画,好吗?教师:像什么?(旋律山)2.律动表现旋律教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这些旋律吧。(带领学生随乐做律动)教师:让我们再听一遍乐曲,用动作将它表现出来。3.模唱旋律用lu的声音随音乐模唱旋律。4.视唱旋律,教师做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唱歌谱并逐句做渐强与渐弱处理。三、学唱歌曲《蒙古小夜曲》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教师:在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上,蓝天、白云、蒙古包……牧羊姑娘穿着洁白的衣裙,挥动着鞭儿,轻轻打在小羊的身上……太阳快下山了,牧羊姑娘敲打着竹棒,呼唤小羊赶快回家(教师边击舞板边唱第一乐句)。小羊儿跟着妈妈跑过来,还洒下了一路的铃铛声(教师边摇串铃边唱第二乐句)。天慢慢黑了,星星亮了,小青蛙也鼓着肚子唱起了歌(教师边奏蛙鸣筒边唱第三乐句)。这时候,牧羊姑娘也为小羊点燃了一盏灯,并且告诉小羊说(教师边轻轻敲击三角铁,边唱第四乐句,并减弱)。2.讲故事——按节奏读歌词教师:让我们把这么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吧。(指导学生轻声高声位且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按节奏拍手,注意每句的渐强与减弱)3.唱歌词⑴听录音范唱教师:听一听牧羊姑娘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美丽的故事的。(听录音范唱)⑵分角色演唱歌曲:教师:让我们也用歌声来唱这美丽的故事吧。(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唱一句,并按节奏拍手为歌曲伴奏)⑶学生有表情地接龙演唱歌曲。⑷学生齐唱歌曲四、魔法师的袋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