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专业化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广州市天河中学郭嘉辉说实话,刚刚参与课题时,我对于“课题”这两个字是既茫然又惊恐。因为在思维的定势里,课题都是那些经验丰富、理论和知识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的学者所研究的。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怎配得上这“研究”二字?而且对于要怎样主持“个人课题”,我更是一无所知。这时,多亏了张云平老师、周成老师、胡志桥老师的督促和指导,我对“个人课题”的研究有了逐步的了解,原来的茫然也变成了期待。一年前,我加入了张云平老师主持的教科研项目“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2010tjk247),并开始参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学业评价部分)一书的编著工作。在参与初中思想品德非纸笔测试的课题研究中,我的专业化得到了别样的成长。说它别样,是因为这个专业化成长不同于以前的纯理论培训,也不同于网上的培训学习,而是在做中学,在行动中研究。另外,说它别样,它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它也研究非纸笔测试,这对于分数压力下的一线老师好像吹来了一丝和煦的春风;二是完全由自己选择研究的年级和评价方式,没有一丝的牵强附会,给老师们以最大的兴趣和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我全身心投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点滴体会:一、课题研究工作的参与使我成为学习者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们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共识。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一年多以来,通过定期开展的课题组活动,我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了对《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理解,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地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如从网上下载、从杂志上寻找,到图书馆收集,收集了多篇有推广价值的文章在课题组中进行交流,经过收集、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在课题研究中,我深刻体会到,课题的选材必须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缺乏了根基,就会陷入了假、大、空的境地。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只有对教育教学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正是针对广州市的教学实际,为教学服务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课题研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品德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不仅有学科教育功能,更承担着德育教育功能。当我们以提高学业成绩为唯一目标时,我们的研究是不可能持续的。为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了学生的成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也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那么整个教学都只是教师在演“独角戏”,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互动的大舞台,在学习的这台大戏中,教师必须把主角的位置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说了算”,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二、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使我成为思考者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会针对自己开展的活动认真进行反思,总结哪里做得正确,哪里还有待改进,一年来我们课题组老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如课题教学观摩、课题论文交流等。在课题的培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也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增强了对《学标》使用的认识,受益良多。首先,对教学目标设置的重新认识。教学的目标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它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经验,而是来源于标准;《学标》里课程内容表现标准,就是我们设置教学目标依据的标准。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使用正确的动词,使我们的教学变得可教、可学、可测,避免以“目的”代替“目标”,避免了含糊其词,造成难以评价。第二,对评价方式的重新认识。《学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