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学生首先是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来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个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活动。这种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游戏运行规则,与其他任何领域的人际关系运行规则没有什么两样。一、师生关系的特性师生关系的特性是学生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提供的教育。在人际关系的规则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沟通技巧。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有着各自的需求和欲望,有不同的兴趣和偏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空间。当我们跟学生交往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老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后,对这个老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度,学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因此,学生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提供的教育,接受老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二、师生关系的性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学校教育常常忽略普通的人际关系的常识。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中,有意识的是如何去“塑造”学生,如何去“改变”学生,如何来“培养”学生,总之,如何从教师权威的角度去传递教育影响来影响学生,没有明确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同样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教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里所设计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之间关系的性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三、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一位教师只有将理论能够化为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技巧,才算真正地消化了理论,才算真正具有了教育的能力。如前所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效能决定教育的整体效能。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首先要养成的教育能力。在过去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在给教师进行的正规教育培训的体系中,注重的是一些概念和抽象理论的学习,而不是注意如何帮助教师将理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化为具体的沟通实践。比如,过去绝大多数第一节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第一章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第二节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神话一、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神话1、“好教师”的神话一般来说,教师职业总给人一种“神圣”、“崇高”的形象,教师对自己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教师给自己订一些标准,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标准订得太多,往往会产生反效果,以及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坏影响。这种传统时代中流行的“好教师”应具备下列品行:好教师应该是沉着而不容易激动,经常保持稳定的心情,永远不失“冷静”,不流露强烈的情绪;好教师不偏倚,对学生没有成见,都能一视同仁;好教师能够也应该对学生掩饰自己真实的感情;好教师对所有学生接纳的程度都一样,心目中绝无宠儿;好教师应该常常超时工作,为公忘私;好教师对学生应该怀有无条件的慈悲心肠,对学生的要求有求必应;好教师能够提供一种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既安静又有次序的环境;好教师高度智慧,他们的智慧远远高于所有学生,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好教师互相支持,不管在个人感情、价值观、行为评估等方面,他们都能对学生表现一致;好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永远不犯错。当一位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些完美的品质而又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会产生这些负面的心理压力和后果:社交生活受影响;厌倦教学工作;头痛、恶心,身体不适;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低落,自尊心下降;消极无助。2、“好学生的神话”我们常常期望一个“好学生”应该具有下列的好品质:无条件尊重教师,从不反驳教师的命令和要求;好学不倦,能够长时间不分心的读书;八面玲珑,不得罪同学;上课时始终保持安静;保持形象,为校增光;十项全能,样样皆精。其实,要学生时常或者一定要达到这些要求,不但令学生感到不合情理,要求太苛刻,而且也容易让教师产生失望感和失落感。二、新时代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