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陈前明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80年代未90年代初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因此遭受重大挫折;它也使二战以后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全章教材的关键。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东欧剧变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质,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独联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的原因。(2)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A、社会主义运动遭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C、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需保持高度警惕;D、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3)、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1(3)引导学生找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4、本节特点、重点、难点:(1)特点:主要是理论分析,史事叙述少。(2)重点:苏联解体。这一事件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最终结束的标志,此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强。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全章教材的重要关键所在。(3)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原因及教训。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从诸多因素中找出其共有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还可引出相应的历史教训。二、教材处理,教法与教学手段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智力因素和接受能力,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采用以下教法与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1)突出重点:放《八一九事件》录像,投影《独立国家联合体》图,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当时社会背景,设置问题,采用讨论与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2)突破难点: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在苏东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找出其决定性因素,并总结出苏东剧变的教训,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三、学法指导:新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创新的时代,“授人以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从几方面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1)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过程,通过播放录像,再现历史事实,教会学生去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讲述苏东剧变原因时,投影历史资料,启发学生去感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3)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归纳苏东剧变的原因,从个性中找出其共性,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其教训,让学生运用比较法学习2历史。新课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训练、巩固与提高。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投影《1949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图、引导学生回忆——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说明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回忆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情况,结果(说明改革成效不大);进入80年代,随经济形势恶化,引发了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导致东欧各国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到底怎样变化呢?通过以上导入新课,设置悬念,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苏东剧变”的历史情境中2、讲授新课: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把新课内容设计成二大问题:一是东欧剧变,包括剧变过程,实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