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基础自主落实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方向:。(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2)周期:一恒星年:。(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最B点最自西向东365日6时9分10秒7月初远日点1月初快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南北回归线活跃思维读图分析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和黄赤交角的关系。答案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地轴总是与赤道平面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①北半球夏至日一年中最大值:及其以北地区一年中最小值:各纬度②北半球冬至日一年中最大值:及其以南地区一年中最小值:各纬度③春、秋分日: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南半球南回归线北半球赤道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3.四季的更替(1)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和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的多少不同。(2)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②极地附近的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③中纬度地区:最明显。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能低纬度不明显高纬度四季更替4.五带的划分特别说明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辨一辨(2010·山东文综改编)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日出时间为5时,则当地该日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且与海口相比白昼较短。解析当地5时日出,则说明该地昼长夜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白天比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海口白昼长;地物影子最长的时间为冬至,而题目中此时正午日影较短。答案错误。考点规律整合考点一黄赤交角带来的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一轴:地轴。二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地轴与赤道面夹角、地轴与黄道面夹角、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南北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34′。3.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呈正相关,随黄赤交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4.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特别提醒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组数据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①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12热带范围。②β=90°-2α=北(南)温带范围。③μ=α=90°-极圈的纬度数=12晨昏线的纬向移动角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变化。真题1(2010·浙江文综)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是()A.3°N~3°SB.6°N~17.5°NC.3°N~17.5°N或3°S~17.5°SD.17.5°S~23.5°S或17.5°N~23.5°N解析先读懂冬夏至日正午太阳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说明该地在0°~23.5°纬度间。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口算:赤道上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差是0°,纬度1°的地方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差是2°,依次类推就可得出结果。A反思·归纳在解析之中给的是类推法,其实该题可以通过数学法进行计算获得。但解答该题的前提必须明确M点纬度数受黄赤交角的影响在0°≤M≤23°26′之间,当M点位于赤道上时,正午太阳高度差是0°;当M点不在赤道时,假设位于纬度为x的某地,那么根据题意能够列出数学表达式为:[90°-(23°26′-x)]-[90°-(23°26′+x)]<6,解这个不等式即可得出x的纬度数在3°以内。所以解答地理试题不仅要有地理思维的方法,还要善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