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解决问题?“问题”解释为“非常规”的,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是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往往需要考虑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因素,从而具有开放的特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并无类似熟悉的题目和解法去模仿,需要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和一定的创造。应用题?题中的“问题”,尽管提倡要符合学生实际,并且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体来说,问题已经经过了一定的简化,背景相对简单,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也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分析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联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现在的线索是什么?学生是如何理解的?教师是怎样教学的?实际情景——数学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在什么基础上建立模型?)比较问题一支钢笔15元,比一支签字笔贵10元,一支签字笔多少元?变化:应用题:问题情境—问题类型(套用—“分析”数量关系)—运算意义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经验、操作、画图等——运算意义学生的“困难”困难一:不理解比较关系。困难二:清楚题目中的比较关系,但不能和运算意义相联系。困难三:“看到多就加,少就减”等定势。教师的办法:1、提供操作学具。2、画图。3、模拟。4、检验。数学的抽象性即数量关系?逻辑性?思维性?教师的困惑1、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存在很多模糊认识。2、新教材过分淡化数量关系,数量间本质的、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没得到揭示归纳。3、”解决问题”教学中削弱简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的教学,学生不明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道理。4、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寻求解题策略?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提中间问题等分析方法和技巧,还要不要教给学生?一、原来“应用题”教学的缺陷1、有的事件远离学生生活2、解题模式非常单一(套类型)3、呈现的条件呆板答案固定唯一4、问题呈现方式显得单调二、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应用题的区别1、重视寻求过程的教学2、不仅仅依附一个知识点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问题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目标的阐述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强调: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三、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1、有利于发展学生问题意识;2、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本质理解;4、通过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在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的抽象能力;5、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同学间的相互合作、数学式的交流和表达等,得到充分的体验;6、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应用性和价值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跟人类现实生活广泛的、密切的、自然的联系,通过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独立地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与人合作。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四、“解决问题”编写的基本线索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图一(人教一下P19)图二(人教二下P13)2、以数的运算意义体现的数量关系为线索。一是联系加减乘除的意义学习相关的数量关系。(线索不明显)一上:部分+部分=总数P23一上:总数—部分=另一部分P25一下:大数—小数=相差数P72;二上:大数—相差数=小数P23;小数+相差数=大数在练习中出现,二上P24,练习四1题)二上每份数×份数=总数P47;二上一倍数×倍数=几倍数P77;二下:总数÷份数=每份数P18二下:总数÷每份数=份数P19二下:几倍数÷一倍数=倍数P55(P54的操作做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