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旅游扶贫主要经验做法成效近年来,**县大力实施大旅游、大扶贫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茶旅一体化为主线,以县城为中心、乡村为依托、节点景观为支撑的全景域山地旅游体系,有力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增速近三年来均居XX县区第一位。20XX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70.8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5亿元,同比增长55.3%,旅游从业人员达5483人(其中贫困人口达658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群众收获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旅游扶贫效果明显,已促进4个贫困镇“摘帽”、19个贫困村出列,4.08万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6.45%下降到6.4%。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改革引领,盘活资源。一是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文件和规划,成立旅发委和旅投公司,每年筹集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二是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入市、集体产权制度、“两权”抵押等国家级改革试点,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有效推动旅游业发展。如**“七彩部落”通过“三变”改革,引导农民以“三资”入股参与旅游开发,构建“公司+股份合作社+股民”的联合经营模式。20XX年5月运营以来,“七彩部落”旅游综合收入达1200余万元,占该村民组总收入的85%以上。(二)保护生态,守住绿色。一是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大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2.8%。二是大力实施“六线九园”彩湄工程,建成“印象**”滨河景观公园、桃花江湿地公园等景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10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三)城乡同步,构建全景。一是以城镇带动为引擎,建设“三宜”新城镇。以“文明中国茶城”创建为总抓手,构建产城景融合、县镇村一体的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镇。大力实施县XX县区市政基础设施、第1页共4页环境风貌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建设,推进网格化精细管理,打造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国际温泉度假城、**航运观光、仙谷山风情小镇等特色旅游产品,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荣获“20XX中国十佳宜居县”,使城镇成为重要的旅游聚散地和目的地。二是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扮靓最美新农村。大力实施小康“六项行动计划”,整县推进“小康寨”建设,着力打造“依山傍水、自然村寨、村庄集镇”三种新村模式。全县己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06个,实施村庄整治820个,**民居新(改)建率达66.8%。依托新村示范点,实施提档升级工程,配套旅游设施,保护人文自然景观,实施乡村旅游创意,建设旅居人家,推进产村景融合,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XX县区”。20XX年上半年,该县**、**、“七彩部落”、奇洞天等乡村旅游点游客“井喷式”增长,共接待游客9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47800万元,同比增长68.7%和64%。(四)融合创新,一体发展。一是农旅一体多姿多彩。加快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成为茶产业全省第一县、全国第二县,出产“**翠芽”“遵义红”“茅贡米”等驰名优质产品,形成万亩茶海、千顷稻亩、十里果香、山水田园等景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建设中国茶海、翠芽27°、**万花源、水湄花谷等景区,形成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点,打造全国知名的茶旅一体化示范区。二是工旅一体富有特色。推进园城景一体化发展,在工业园区和企业配套旅游设施,加工展销旅游商品,将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园区、旅游景区、新型XX县区、购物街区。三是文旅一体相得益彰。保护挖掘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建成象山茶植物博览园、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茶工业遗址博物馆等茶文化景区景点,修缮展陈“**浙江大学旧址”系列文物,保护红军长征旧址和乡村农耕民俗文化,唱响“十谢共产党”文艺品牌等,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县建设。(五)强化配套,做优服务。一是做好“吃”的文章。建第2页共4页设桃花江美食流域、绕城农家乐美食环线及县城特色餐饮街,高标准打造一批餐馆、茶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