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隐私权》教案【教材分析】本框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的第一框内容。本框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引出隐私、隐私权的含义和法律保护规定的相关内容。学生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框的学习打下基础。由浅入深,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理解本课知识点。【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隐私权缺乏足够的认识,隐私意识淡薄,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较为普遍。加上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错误做法也误导了学生的理解,不敢理直气壮地去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也有一些学生把一切生活上学习上的事情,全都当作是隐私,拒绝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通过本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与信誉感。2、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如何维护隐私权;使学生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3、过程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音乐欣赏、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感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教学方法】幻灯片放映、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一封信,并做出欲打开的样子,问学生“这是一封学生的信件,听说他和某人在谈恋爱,我作为老师能打开看看吗?”(学生回答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从而导入本课《隐私和隐私权》。学习新课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一、人人有隐私(板书)1、隐私的内涵;(含义、内容)(板书)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一为“隐”,二为“私”。“隐”及隐藏,是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让他人介入,或不宜公开,他人不宜介入的事情。1“私”及个人之事,与“公”相对应,是指纯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1)隐私的含义:是指公民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或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P46正文)(2)具体内容包括:A私人信息:家庭地址、身体缺陷、婚恋状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B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C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活动一:案例分析------小红的困惑(小红刚上中学不久,就有同学问她家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想到她家玩,有的还好奇地打听她父母是干什么的。由于彼此不熟悉小红没有回答。有的同学便说小红不合群、不开朗。小红知道后很难过,她认为自己没有错,但又说不出道理。问题: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做?你能帮小红讲清道理吗?学生活动(略)教师归纳:小红没有告诉同学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父母信息等信息是正确的行为,是合法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而不是所谓的不合群、不开朗。虽然同学们并无恶意,但却属于窥探个人隐私,小红没有回答,一是警惕性高的表现,二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表现。活动二:讨论隐私就是丑事学生活动(略)教师归纳:从隐私的内涵来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隐私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秘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个人的很多方面,如电话号码、身高、疾病、收入、与谁交往等,不可将隐私等同于丑事。说隐私是丑事,是对隐私的极大误解,也是没有隐私意识的表现。人们可能有丑事不愿意别人知晓,因为这些丑事违法、缺德,见不得人,但它不属于隐私,因为它损害了公共利益。活动三:阅读材料、观察漫画(课本47页相关链接)从这幅漫画和调查数据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略)教师归纳:现代社会里,随着科技的发展,保护个人的隐私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重要。凸显保护隐私的必要性。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或意义):(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