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的周长。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图形的周长,2、并能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并能运用。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尺子、每桌一张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卡片教学过程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1、讲故事:"小蚂蚁学数学"引入师:秋天了,树上的好多树叶都掉了下来,其中有一片树叶掉到了蚂蚁身上,于是小蚂蚁和树叶做起了游戏。课件出示:小蚂蚁爬树叶。师:引导学生观察小蚂蚁绕树叶一周的情景谁来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说出:小蚂蚁绕树叶爬了一圈!师:继续观察,并引导学生小蚂蚁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蚂蚁做完运动后还留下一句话呢,她说:“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2、看课件,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周长。3、实际运用(1)、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物体沿着它的一个面摸一周吗?然后说出这个物体的周长?(指导:课桌面、课本封面、铅笔盒的一个面、尺子的一个面)(2)、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摸的?二、练习,重点区别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1)课件出示练习题。出示一组封闭图形和几个不封闭的图形判断它们有周长吗?说一说为什么?由学生说出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教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2)练习说出其他图形的周长三、操作实践、计算长方形的周长1、量一量、算一算(1)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量一量、同桌为一小组进行测量,测量完汇报结果: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2)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动手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周长。选择不同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①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6+4+6+4=20(厘米)②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6×2+4×2=20(厘米)③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6+4)×2=20(厘米)2、比一比四、观察思考、深化理解课件出示图: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继续看,把第二个正方形沿虚线剪掉一块,变成了这样。它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呢?(指名说说)这一关的问题就是: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师: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谁来说明理由?(可展台演示)有不同的方法吗?我们再来看看(根据学生回答演示移动的方法):让两个图形的边重合,可以看出,这几条边(闪动)分别相等,只来比较其余两边是否分别相等就行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闪动竖边并移动)这两条竖边相等,(闪动横边并移动)这两条横边相等,所以它们的周长相等。四.小结: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原有教材内容的教学中更多地注入发展空间观念的元素。所谓的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和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形成的概括化得形象。空间观念与表象密切相关,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这种表象能被重新加以具体化。《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作了明确的阐述。所以教学中,我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拓展与改革。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然后,形象的出示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周长。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我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观察——分析理解——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