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一、入诗境,解诗题。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也伤离别。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饱含凄凄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2、读课题,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送)3、元二是谁呢?(元二在兄弟姐妹中,他是排第二个,他上面还有一个──元大。)那如果一个人叫“董大”,说明——?4、“使”的意思是?(出使)(补充说明“出使”:受朝廷之命到某个地方去做官)5、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课件出示)6、元二去干什么呀?(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所以是─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7、带着你自己的理解读题目。二、知诗意,以画解诗。1、是谁在送元二去安西?(王维)你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2、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3、先听老师反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听清字的读音,诗的节奏。(范读)理解两个多音字。4、(自读。出示要求:)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第三遍,结合注释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4、指名读。理解注释。5、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读一读,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一、二名的意思吗?(指名说一二句诗的大意,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时给予点评,引导理解:朝雨、浥轻尘、柳色新。)★(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3)你现在能完整地说说一、二句诗的意思了吗?(4)朗读:指名读,师随机点评,如:空气一定很清新;柳树真绿啊;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把这幅画读到你的心里去。6.这幅画中还有人呢,是谁啊?他们正在干什么呢?指名读三、四句。(1)朗读,交流:(再次渗透学法)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理解:君、故人。(提醒君的字形,中间一横要出头)(2)想象,理解情谊: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元二啊,请你再喝完杯中的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师:你把自己当做王维了,劝得情深意重。)三、抓诗眼,领悟深情1、同学们,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体会:更尽——更再,尽:完。)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为什么劝了又劝呢?猜想一下。(生说,师随机点评)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猜一猜。(3000多公里)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出示地图)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3、你知道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出示图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