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若干中外具象艺术著作,掌握具象艺术的特征、作用。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理解美术作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3.情感目标: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三、课型:鉴赏课四、课时计划:2课时五、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欣赏法。六、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具象艺术的特点(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我们首先来欣赏两幅美术作品,《马蒂斯夫人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教师提问: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一个画的很丑,一个画得很漂亮。教师补充:同样画的是贵妇的像,一个画得比较像一个画得不太像。我们称这种画得比较像的叫做什么艺术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题:走进具象艺术。(二)进入新课,实施教学。环节一教师提问1:回忆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哪里能看到具象艺术?学生回答:海报等。教师提问2:具象画是不是都是油画?有没有中国画也是具象画的?学生回答:不一定,有。播放幻灯片,欣赏黄荃作品《写生珍禽图》。教师讲述:这是一幅非常典型的具象画,不管是虫子、或是鸟还是乌龟都是和实物很像的。播放幻灯片,欣赏北宋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教师提问3:这幅绘画作品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教师提问4:《清明上河图》真实地描述了北宋时期的什么场景呢?学生回答:很热闹的集市。教师补充:《清明上河图》尺寸为24.8厘米×528.7厘米,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郊野风光,第二部分叫虹桥,是画面最精彩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市区街道。教师提问5:2010年的五月份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盛会,是什么盛会?学生回答:上海世博会。教师提问6:有没有同学去到现场的?学生回答:没有。教师讲述:《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我们以往看到的都是静态的《清明上河图》,那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教师播放数字版《清明上河图》视频。教师讲述:《清明上河图》这个动画的时长有四分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白天的场景,有两分钟,另一部分是夜晚的场景,也是有两分钟。教师提问7:看完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和静态《清明上河图》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很繁华很热闹。教师提问8: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古时候的生活场景,可以通过哪些事物看得出来?学生回答:人们穿的服饰,居住的房子。教师提问9:像这些描绘的事物和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是比较像的,这就体现出了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应该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真实性。环节二播放幻灯片,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兹凯斯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教师提问1:这幅作品画得像吗?学生回答:像。教师补充:这幅作品是画得非常像的,作品完成后,放在一个大厅中,教皇的下属进来后,急忙取下帽子行礼,他以为真的教皇坐在那里。教皇本人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是:“太像了,太像了,……过于像了!……”教师提问2:这幅画哪些地方是画得比较真实的?学生讨论发言:样貌、衣服、背景、表情等等。教师提问3:我们来重点看下他的表情,通过这个表情大家来想象一下这个教皇应该有什么样的性格?学生讨论发言:奸诈、狡猾、阴险、暴躁、邪恶等。教师提问4:画家是怎样刻画这幅作品使你有这种感觉的?学生回答:眼睛是斜视的,嘴巴紧闭。教师补充:眼神画的是斜视,不屑一顾的神情。嘴巴抿起来,严肃,城府很深。眉毛很淡,就像没有一样,让人感觉很冷酷。教师提问5:你们觉得教皇除了有神情冷酷的一面那还有没有笑容可掬的一面?学生回答:有。教师提问5:他追求的是教皇真实的性格还是表面的性格?学生回答:真实。教师补充:他追求的是真实的性格,是教皇最大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教皇最具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