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六间房九年一贯制学校李秀娜《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身边熟悉的物体上感知1毫米、1分米有多长。并通过对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长度观念,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二年级的学生是8-9的孩子,正处于通过观察、感知,形成并逐步发展空间观念的时期。他们通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会对比较短的物体长度进行估测,还会用尺子准确地进行测量。然而,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观念及正确形成四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结构还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学生容易把这四个长度单位混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估计与测量铅笔的长度,体验1分米、1毫米有多长,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用眼睛估测生活用品的长度,动脑想象每一个长度单位大约有多长,动口描述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活动中需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如铅笔,数学书,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使学生体验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的必需并服务于生活的需要。通过小游戏的开展和小组之间的讨论,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及各单位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知识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课“铅笔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我注意了两点: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估一估”“量一量”动手活动展开的。首先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铅笔,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再通过习题中一道填合适的长度单位“课桌的高是7()”,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估测,然后动手测量,并鼓励学生推理和想象,体会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探索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体现“学生是操作与感悟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的合作者、问题思考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既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上课热情。(1)测量引入新知(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建立1毫米的表象(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5)实际测量(6)小练习,引出分米这一环节,教材先引入分米,后介绍毫米。而我在研究了教材后,觉得刻意准备10厘米长的铅笔太牵强,也有可能出现不足10厘米或10厘米多的零头,还是会涉及到毫米,因此在设计时对教材做了相应地调整,先认识毫米,后认识分米。(1)测量引入新知(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建立1毫米的表象(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5)实际测量(6)小练习,引出分米学生在测量中发现新的问题,铅笔不都是整厘米数的,那么多出的几小格要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毫米3毫米课件的使用帮助学生清晰再现格尺上的小格,显现出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用动画演示3小格就是3毫米,配有声音,适时调整了学生注意力,牢记了新知。不够1厘米的,为了精确,要用到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mm介绍毫米用字母mm表示时,用自定义动画的强调功能凸显出来,使学生记忆深刻。(1)测量引入新知(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建立1毫米的表象(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5)实际测量(6)小练习,引出分米1厘米=10毫米1cm=10mm10小格10小格10小格10厘米(1)测量引入新知(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建立1毫米的表象(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5)实际测量(6)小练习,引出分米(1)测量引入新知(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建立1毫米的表象(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5)实际测量(6)小练习,引出分米气温/℃降水量/毫米降水量/mm某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