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曾湘川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语言是这长河中最为灿烂的浪花,奔腾向前,生生不息,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勤劳儿女,浸润着平平凡凡生活的每一个人。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诗经》。不是因为什么,只是感觉她很美。就像千年前的白衣女子,在江水之畔,在青山之间,绝世独立,飘飘然若仙也。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朦胧而神秘。甚至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念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意境之美,如千年的酒酿,芳香馥郁。而有时,又觉得她是千年的指控者,无言地控诉着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千年前那些负心男子的诘责和质问,女子的烈性,一览无遗。特别是对于《氓》的记忆,每次激起的是一片愤怒,一片感伤。诗经的语言文字传达着千年的情感,千年的艺术,千年的智慧,千年的繁华。千百年来,多少文人迷恋在诗经的艺术之中。同样,也很迷恋鲁迅。小时候,是因为熟悉他的大名。慢慢的,学了他的文章,看了他的书籍,也就越来越喜欢他。喜欢他的为人,喜欢他的文章。他的文字晦涩而又蕴含深意。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悲怆的故事,看到了中国的屈辱历史,看到了中国平民的麻木不仁,也看到了青年的热血沸腾。他的文字犀利独到,思想面面俱到,举世而独立着。我很难总结他的文字有着怎样的独到,但我知道这是文学一个很高的境界。他写的小说,散文,杂文都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一针见血的批判性。《祝福》是通过“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叙述,描绘了当时人们思想中封建迷信的根深蒂固和愚昧无知。祥林嫂曾今是一名很普通的旧中国旧社会妇女,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可是到最后,因为阿毛的离开而精神失常,更确切地说,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残害,封建迷信的残害,使得她最后走投无路。祥林嫂是可怜的,可悲的,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悲剧性。对于祥林嫂,我一直惋惜着,也一直无奈着,一直痛恨着……如今,现实生活中,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面对天真的孩子们,我从未想象过这样的快乐。孩子们会因为我的一句嘘寒问暖而开心半天,会因为我的一个小故事而感动得泪流满面。同样,我会因为孩子们每天一点点的进步而欣慰不已。上课时,曾有那么的一瞬间,我发现自己在这个短短的三尺讲台上,只有我和孩子们的时候,我在我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在他们的舞台上扮演他们的角色,却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心贴心,情融情,其乐融融。这时的语言,不再仅仅限于声音的传达,还包括一个个动作,一个个眼神,如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课堂是快乐的,我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有时候,语言不一定是滔滔不绝,温暖的一句话,它就像阳光一样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冰雪,就会像春雨一样滋润人们的生活,就会向黄莺一样,唤醒人与人之间孤寂冷漠的心。很多时候,朋友之间的相识,只因一句关切的问候;情人之间的深情,得益于真挚的关照,亲人关系的日益密切,也不仅仅在于血缘关系,更多的是互帮互助,互尊互爱。语言,在爱与爱之间架起了宽大的桥梁,引导人们走向真情的远方,走向更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