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质量研究刍议——兼谈语文平时作业积分法及其实施安徽师大附中唐俊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在实践。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语文这一工具,与我们能否科学有效地指导他们开展操作实践活动有极大的关系,而语文作业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语文作业质量的综合研究,不断提高学生语文作业的质量。虽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市场经济取向的急功近利,语文作业质量问题愈益凸显,其主要表现有:一些教师对作业的本质和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语文作业窄化为书面练习;市场上打着各种“优化设计”旗号的教辅材料泛滥成灾,部分教师产生教辅依赖症,丧失独立设计语文作业的能力;学生语文作业缺乏科学的选择和有效的指导,作业效率不高……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就语文作业质量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初步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对语文作业的几点基本认识什么是语文作业,语文作业的本质和功能是怎样的?这是研究语文作业质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作业”有关的概念内涵如下——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部队给士兵布置的训练性的军事活动;生产单位给工人或工作人员布置的生产活动。”功课是“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综合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给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作业”下个定义。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之掌握规定知识、形成某种技能的活动。由此,我们对“语文作业”形成这样几点基本认识:第一,语文作业从本质上说是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人文修养的实践活动。因此,没有发挥促进作用的作业就是无效作业。这就需要研究作业的有效性。事实上当前许多教辅材料的作业充斥着无效习题或与某一阶段教学任务无关的习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甄别和选择。第二,语文作业既是语文实践活动,那么就要打破作业等于书面练习的观念。这就需要研究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中国人学外语做试题可以得高分,但是实际交往时无法熟练运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存在的,这是训练观狭隘造成的后果。第三,语文作业和其他学科的作业一样,需要树立作业的主体是学生的观念。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在布置和评价作业时就要考虑作业主体的差异性,这就需要研究作业量布置的合理性和作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乃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多学科学习,因此如果进一步拓展的话,我们还需要研究语文作业和其他学科作业间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牵涉的面比较广,本文暂不讨论。二、树立语文作业质量研究的系统观如果说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是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话,那么语文作业的各个环节恰好也构成了看似周而复始,其实是螺旋式前进的系统。完整的作业是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的系统:设计(选择)一布置一检查和评价一反馈和处理一再设计(选择)作业既是一个系统,因此开展作业质量研究必须建立起一种系统观念。简单讲,作业质量研究不仅是对作业题目客体质量的孤立研究,而且是对其各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作相关研究。第一,作业题的设计和选择不仅考虑题目客体本身,也要考虑作业主体(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发展需要。举例来说,目前几乎所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的文本选择都不太考虑文本是否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如传记类文本传主基本上是成年人并且大多是明君贤臣。这是不恰当的。第二,考虑到作业主体的差异性,作业布置的量既要有统一的要求,也要有适度的弹性。如可以根据作业的训练目标和难度的不同等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还可以在同一个活动中,根据学生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第三,如何提高作业检查和评价的质量。提高作业检查的有效性和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功能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应该坚持,这就是善待学生。教师要能够认知学生在作业中犯错误是正常的。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