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堂“减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下,结合新的语文标准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肥胖病”,总认为多多益善,以腴为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现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三维目标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下的三个维度,有的教师备课时不注重其内在的整合,在一篇课文里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置了许多目标,有的多达十来个。目标太多,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不知目标是什么,过多的目标,反而成为无目标的课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主次不分,重点不明,该突出的不突出,出现教学目标虚化的现象。其二,教师在课堂上想尽力完成所设定的目标,拼分秒,抢时间,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师生疲于应付,头昏脑胀,为制定的目标过多所困、所累,而效果并不佳。作为一堂课来说,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非常集中,课堂上教师也自然会有的放矢.不会出现漫无边际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的收获也很明显,二、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文章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轻视文本,甚至是离开文本不着边际的发挥。如有教师讲到《果园里的机器人》时,就大讲特讲机器人的发展史、种类和功用。讲到诗歌《赠汪伦》时就大谈特谈李白的生平和为学生大量背诵李白的其它诗歌。讲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津津有味的讲李大钊和其它早期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故事。讲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就大吹特吹东北的“四宝”,大侃特侃人参、鹿茸的药用价值。“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甚至插足到其它学科而不知所终。语文课堂是变胖了,但是也“变味”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本无可非议。但无视学科教学自身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去整合,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历史课或政治课,这就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各门学科有其不同的内容体系和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科的性质,尊重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科的边界,努力上出“学科味”。不能插足于其他学科而不知所终,不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学科之间的整合不等同于学科的“泛化”,这个问题必须厘清。三、教学媒体的运用。当我们在课堂上领受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诸多便利和恩惠时,我们突然发现,由于我们对现代媒体的滥用、乱用,课堂的温馨味没有了,学生的想象力变弱了,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当作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教学亮点,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像,语文课变成了“读图课”和“电视欣赏课”,图像代替了课文,录音取代了范读,“鼠标”成了课堂的唯一航标,“点击”成了教师最拿手的动作,课堂从过去教师的满堂“讲”,演变成如今教师的满堂“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看,机械地回答和应对。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走马灯式地切换幻灯片,整堂课教师没有离开过鼠标,学生没有离开屏幕,教师只起到了放映员的作用。用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我进行教研听课时,就遇到过许多类似情况,他们自以为课上的不错。下课后,我找几个学生,问一问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情况,效果并不乐观。媒体的使用关键是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合理定位,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第二、要适时适度,在最合适的时候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要“该出手时再出手”。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伴随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逐渐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