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语文课堂里自由翱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彻底、系统的革新,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新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一、营造和谐氛围,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老师要尊重、信任学生,把童心、诚心、信心、爱心带进课堂,要常常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需要,巧妙地创设和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如在教学《凡卡》一课,课文主要讲了在沙皇统治时期,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生活连狗也不如,写信请求爷爷接他回乡下,但由于信封上没有写清楚爷爷的住址,问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大多数学生都说收不到。但有一学生说:“老师,这个故事还可以有另一个结局。我认为,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那封信刚好被邮差歪打正着送到凡卡爷爷的村子里,被爷爷收到了……”听了他的发言,我先是一阵愕然,继而是一阵欣然,我从心底里为这位学生的大胆与向善喝彩。试想,如果没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都“惟师命而从”的话,那么他敢如此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吗?由此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燃剂,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二、给予学习的时空,提高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因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完全靠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真知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课外阅读和活动。所以要重视课外这一途径,要把语文课教成开放型的课程,也就是《标准》中所提出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内外的信息资源大大丰富,学生思维能在一个高层次上交流碰撞,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学习此课的前三天里,我让学生在书店,报摊,自家和人家的书柜上,从电脑上查阅了大量的涉及圆明园的资料,并进行了收集、整理,获取了许多课本上所不知道的知识。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的收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景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深邃,教室中的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心灵所受到的震撼,情愫所受到的感染。三、关注差异,张扬个性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同时取得相同的效果,因此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研究其差异,发展其个性特长。对于在教学中发现的富有个性的语言,我们应给予细心的呵护,加以培植。在教学一年级《看图说话学拼音6》一课时,j、q、x发音及与韵母的拼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j、q、x与ü上两点省写规则是难点。为了突破本课难点,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想象小猴子为什么把ü上两点拉走?有的学生说小ü有礼貌,见到j、q、x就把帽子脱下来;有的学生说小猴很淘气,见到鱼的眼睛就把它挖去;有的学生说,他感觉是小猴子很喜欢吹泡泡,所以就把小鱼的泡泡偷走了。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不禁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叫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总之,只要我们注重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能使学生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