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学年上学期语文教学论文《让优美的旋律走进语文课堂》陈锦荣南沙区横沥小学2008年1月让优美的旋律走进语文课堂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欣赏音乐可以“益智”,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因此,启迪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对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反映,阅读材料中的文学作品有着很强的艺术性,这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关。同时,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一位心理学家所说:“音乐使愁苦者快乐,胆怯者勇敢,轻浮者庄重。”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活动是开发右脑的重要手段。所以,用音乐来创设教学情景,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上课开始时,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观潮》的过程中,首先播放了一段涨潮时的图片,并从中插进一段声音雄壮的潮水声,那深沉、浑厚的潮水声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涨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涨潮时那惊心动魄的宏大场面。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当然,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观潮》的雄壮,《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静谧……。以音乐导入新课,音乐运用恰当与否,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当我们把一首优美的旋律带到语文教学课堂时,在学生中所产生的效应是非同一般的。这是由于音乐自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二、以乐曲烘托朗诵,激情随之飞扬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造能力。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鸟的天堂》的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时,可配上轻音乐,让学生在舒服、优美的音乐中不仅感受到鸟的种类多,形状多,还感受到鸟所生活的地方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舒服,从而更容易明白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老先生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篇课文就是这首歌曲的歌词。课文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沐浴着阳光,在北海碧波上荡舟的幸福画面。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在制作本课教学课件时我将歌曲剪辑成数段,在全文精读的过程中反复出现,每次乐曲响起的同时画面就定格在北海公园如画的景致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音乐,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运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