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不敬教师的工作难做,辛苦不说,还经常遇到有些学生对老师很不尊敬,轻者当堂顶撞、背后谩骂;重者威胁教师甚至危及教师的人身安全。于是,和学生“怄气”的事情便时有发生。抛开教育不说,首先出于对教师自身身体的考虑(有好身体才能干好工作),你千万不能和学生“斗气”。怎么办?一、“先小人后君子”“先小人后君子”,也常常被表达为“咱把丑话先说在前头”。这其实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积极管理理念。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被管束的——被家长管,被老师管,久而久之他们就有一种挑战“权威”的思维,他们特别反感老师的说教,思想也是非常的冲动,很容易发生一些对老师不敬的言行,因此我们首先要先建立好班级的制度。制度制定的关键在于假设,从“坏”的假定出发,则能设计出好的制度,得到好的结果。我们要把“要求学生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不顶撞和辱骂老师,违者进行扣分或者进行相应的处罚”作为一项班规,从一开始就做到未雨绸缪。面对学生的“不敬”,我们“先小人后君子”用班级制度来约束,这样必然会使一些不知道尊敬师长的学生产生敬畏感,对自己的言行的后果也会思量,从而打消很多消极的言行,这不仅维护了整个班级的风气,更是为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以及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冲动是魔鬼”在“先小人后君子”的班规制定下,仍有一些学生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每当我们遇到学生种种“不敬”时候,不激动不发火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师一定要记住“冲动是魔鬼”,要冷静处理事情,否则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调皮学生在课堂上捣蛋,在多次警告无果的情况下,老师愤怒了,冲进办公室对班主任说,“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班级没法上课,没法待了!”班主任见到这样的情形把那个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并一时冲动,抽了孩子几个嘴巴。事后孩子则躺在家里不去读书,说自己头晕被老师打坏了大脑。老师知道自己错了,登门道歉,并看了医生,也许言语不合,也许别的原因,家长一怒之下,用电线勒住老师的脖子,用家里的菜刀疯狂地砍向老师,可怜的老师倒在血泊之中。家长呢,清醒过来,一切都已经迟了,法律是公平的,一审判决,家长判处死刑。一时冲动导致两个家庭的毁灭,无数人的悲痛,这一切都是冲动惹得祸。冲动的魔鬼只会带给你更坏的局面。老师应该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采取冷处理,大事化了,小事化了,避免事态恶化。三、“跌倒顺势打个滚”当学生的“不敬”已经无可避免的发生了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尴尬是在所难免的。很多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要么是马上暴跳如雷,恶语相向,急于在学生面前挽回一点尊严,我想这样做的结果势必是适得其反,更有损师道尊严;要么是装聋作哑,当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那样更加助长学生的不良风气,只会让“不敬”的恶行越演越烈。我们该如何处理已经发生的不敬的事情呢?有句话说道:在跌倒的地方“只要打个滚顺势站起来,就还可以赢!”学生对我们的不敬也许并不是出于恶意,更或许他们最初没有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妥以及老师的尴尬,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无心之举给辛辛苦苦教育自己的老师们带来不良的影响,也许他们会认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妥而自动终止。在学生“不敬”言行发生后,我们先要勇于面对,接着要善于利用这样的不敬的言行化解自身的尴尬,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记得《读者》上有篇文章上写到一个数学老师,课讲得很精彩,人很高也很瘦,戴副眼镜。每次讲课到激情处总喜欢双手支在讲桌上,眼睛瞪着大家问“懂了吗?懂了吗?”,那状态活脱脱的像只螳螂,从此以后这个老师就有个绰号“螳螂”。当这个老师偶然知道自己的绰号后,先微笑的在班级里夸学生“观察细致,比喻贴切”,并说自己现在这样都是以前不听老师的劝告弄了个深度调查。然后话锋一转,开玩笑的说“如果我这个英俊的美少年因为这个绰号以后找不到夫人,哼哼,同学们可要负全责啊!”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而后在心里也隐隐觉得自己言行不妥,至此,“螳螂”这个绰号渐渐不再被人提起。这个老师的睿智之处在于,把学生的“不敬”化解在幽默自嘲的言语中。如果我们每个老师在遇到学生“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