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一、阅读教学的概念1、阅读: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上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上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有声的读无声的阅阅读(1)阅读的对象是书面语言;(2)阅读的核心是理解内容;(3)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侧重点,更为重要。二、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1、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2、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3、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主体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王尚文“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得卖弄清脆的喉咙……”。句中“卖弄”一词,是“炫耀”之意,但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卖弄”一词贬义褒用更能体现出春天到来之际,万物的喜悦之情,更能突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会读古诗的人,一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更能由“红杏出墙”生发“幽香浮动”、“临风摇曳”等诸多联想。换了一个很少接触古诗的普通小学生,一下子是感悟不出那么多的。鲁迅的杂文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鲁迅先生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时写道:“原来如此!……”一个惊叹号连着一个删节号,蕴含着无限悲愤之情:反动派竟然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奇妙的克隆》文章的一句话“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悲喜交集?《鸟的天堂》:“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它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体会描写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以“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如到火车站接亲人,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火车晚点了,这时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热爱和怀念的感情。《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萁”和“豆”的关系:萁是豆秸(jiē),豆生长在秸上“燃”和“泣”写出了手足兄弟相残。动词(持、漉、燃、泣、煎)应重读,读时字正腔圆,音要饱满拉长,最后疑问句要问得让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