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导学案(主备人:寇晓璐)年级班(姓名)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审核教师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4、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2.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教法学法:和谐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教学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知识储备相关资料介绍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二、检查预习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三、整体感知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1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四、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b.古汉语的点缀。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d.适当地运用方言。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五、拓展体验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六、总结全文随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门méi()jí()贯xiāo()药大jīn()车yìn()yān()渍城huáng()庙手wàn()náng()萤映雪门kǎn()jiáo()石灰系()百索子用酒和()掉色()苋()菜络()子(2)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囊萤映雪:莫名其妙:门楣:籍贯:城隍:肃然: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3)结合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方2法。要有具体语境。知识小结训练检测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江苏高邮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___。3.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4.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