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教学目标:知识: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能力: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2、收集信息并尝试整理信息、判断信息的正误。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分析: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我从哪里来?”“人类从哪里来?”这是许多人曾经问过自己、问过别人的问题。人类对于自身起源和发展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因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追溯到远古时代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来推测曾经发生的一切。化石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所以尽管人类起源与发展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但应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教学难点分析: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人类起源的观点有很多,怎样通过资料分析、对图片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认同进化论的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是这节课的难点。教学策略:人的起源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祖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身体的进化,又有工具的进化,而工具的进化是人的四肢得以延伸,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随之增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改变。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技能训练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观点。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采取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见附表)。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5分钟导入多种方法:1、朗诵郭沫若的“女神”。2、故事:斯芬克斯的“谜语”。3、女儿的疑问——人人都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的。但如果问“外婆的外婆的外婆又是谁生的?”许多人就说不清楚了。4、研究人类起源的意义(只有充分了解过去,才能清醒地认识今天和明智地考虑未来),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生物进化长河中的一部分。15钟1、人类起源的观点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决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什么呢?优势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在十九世纪就曾提出:人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分组汇报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古埃及相信第一个人是大神哈奴姆在陶器作坊里用泥塑成的;新西兰的毛利人说人是神用红土和血造成的;我国云南纳西族传说人是从天和地孵抱的蛋里生出来的;进化论等等。20分钟2、人类的近亲——类人猿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黑猩猩作为人类的近亲,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外形(有无尾、手的五指位置关系等)、骨骼(骨盆、骨骼比例)、表情等方面进行比较。简要介绍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比较不同种生物的同种蛋白质分子间的差异。(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交流。人类有发明创造科学技术的本领,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强;相反,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加之人类不断开发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使得现代类人猿数量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