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资源:幻灯片《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建立人民政权及新政权的巩固。(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见《伴你学》P18-19“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9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3.出示幻灯片《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附:练习题1.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A土地改革运动B“大跃进”运动C农业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A、新解放区B、老解放区C、少数民族地区D、边远地区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A、1950年-《中国土地法》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7.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镇压了反革命B、进行了土地改革C、加入了人民公社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8.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9.动脑筋: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提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