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导学案编制人:刘敏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过程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1)客观现状: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黄老思想适应了政策的需要。2.地位:从汉高祖到即位,约70多年时闻,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地位。3.内容(1)“黄”是指的学说,“老”是指的学说。(2)两个方面:(养生);治国。(3)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的哲学观。4.影响(1)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不再适应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5.结果: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思考1:黄老之学为什么被新儒学所取代?二、西汉时期的儒学1.背景(1)西汉初期的已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迸一步开拓发展事业。(4)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采纳。2.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以及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3.内容(1)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2)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宣扬“”。(3)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义、礼、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父为子纲”、“”为不能改变的“王道之纲”。4.影响(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史和史上的一件大事。(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3)儒学成为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中的主流地位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1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3.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4.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体现了“仁政”思想③使儒学增加了迷信色彩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一致A.④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③④D.①⑧④5.“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了董仲舒哪一思想主张()A.春秋大一统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无为而治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C.促进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前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材料2: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蠢,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前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间,未有进者。——《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材料3: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瘐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前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材料4: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请回答:(1)材料2中,汉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政策,其指导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