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时经典阅读型1.(1)孟子、荀子都重视外部环境对人(人性)的影响和作用。1.(2)①孟子、荀子都继承发展了孔子“人性本相近,却因习惯不同而改变”的观点。②但孟子的“相近”是人性本善,荀子的“相近”是人性本恶。其对现实的积极意义要点:①环境对人的影响;②后天对人的改变。2.(1)①养亲。即子女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②敬亲。即子女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③顺亲。即子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④显亲。即子女要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2.(2)(提示)紧密联系《陈情表》,讲述传统孝道文化,联系现实,可结合当前孝道的缺失,以及国家出台相关法律,要求严守孝道方面谈论。41(35)°1.C。A、“梵”fàn。B、“烊”yànɡ,“捺”nà。D、“溘”kè。2.D。A、人情世故B、一筹莫展C、关怀备至3.B。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绝如缕”即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情势十分危急,或形容声音幽微不绝。B、“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缓”都指事情十分紧迫,得马上去做。C、“安之若素”中的“之”一般指不顺利、不如意的情况;“随遇而安”表示能适应各种环境。D、“置之度外”形容不放在心上,含褒义;“漠然置之”指毫不关心地把事情搁到一边,用在本应自己关心、处理的事情上,含贬义。4.D。第③句是该段的中心句;第④句“随之”所指代的内容是“网络阅读”,因此,应该紧接其后;第①句“然而”可以把第⑤句与其前后联系起来;第②句是总结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第⑥句的后面。5.(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2)俯仰之间(3)责臣逋慢催臣上道6.(1)①要求:不退缩,不过度冒进,进退适中;②教育方法: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6.(2)赞同孔子的教育观。甲文中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劝止或鼓励的不同教育方式,这是因材施教。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唯一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和有效的教育。7.(1)孔子:治理国家要先让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让他们懂得道理。老子:治理国家要用清静、无为而治的方法,让百姓自我实现富足和文明。相通之处:都是针对治理国家提出的措施,方法有异,但目的都是要让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和谐,儒道两家是“殊途同归”。7.(2)赞同老子的主张。老子认为为政者依仗权势,为所欲为,是造成百姓困顿、道德沦丧、天下混乱的原因。因此为政者要严加克制,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不对百姓生活生产横加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未完)老子的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生活中只图“政绩”搞“瞎指挥”、“繁政扰民”等现象时有所见,老子箴言对于头脑清醒的执政者为政治民,是有益处的。°41(36)1.B。A、zǎn/cuán,móu/miù,dú,bì/bài。B、diàn/zhān,yī/jī,zhěn/chēn,cì/sì。C、jiàn/zhàn,xián/xuàn,gòu,zháo/zhuó。D、huì/yuán,chán/shàn,shàn/lǐn,hèng。2.A。B、防范C、坐镇D、恬静3.C。A、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改为“翻天覆地”。B、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应改为“莫衷一是”。C、先声夺人: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D、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改为“无可非议”。4.B。A、两面对一面,应改为“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C、句式杂糅,删掉“这对于”和“来说”。D、“过程……是……时代”主宾搭配不当。5.(1)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2)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译文】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译文】不合乎义的,不合乎道的,即使把天下当俸禄给他,他连头都不回一下。6.(1)义利兼顾,义以生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