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著名军阀的名字;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复述,提高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复述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正确认识一个人的品质与成败的关系。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二、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四、设计方法本课主要以“教师给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和点评”的方法进行教学。本课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三国之间的关系。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为以下几点:1、历史背景。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2、官渡之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实际形成。主要由学生复述战争过程,并通过谈论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及影响,并且在对比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一胜一败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3、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利用学生制作示意图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三国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回顾三国的形成过程并给出三国关系的相关题目,由一位“小老师”讲解完成。本课由于学生的知识准备较充足因此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同时注意历史与文学、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并同时缓缓出现歌词。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吗?生:《三国演义》。师:那么,你们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这段历史时期给你们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吗?生A:军阀混战。生B:群雄逐鹿。生C:刀光剑影。师:大家都说得很不错,但是,《三国演义》是根据我国历史改写而成,小说是不同于历史的,要注意区别。尽管漫长的岁月已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但是却无法抹去这段尘封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至今令人惊心动魄的年代。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预习提示一、收集和讲述三国的历史故事二、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三、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教学新课:师:东汉末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腐朽的东汉政权无力镇压,便号召各地豪强地主组织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各支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是哪两支呢?生:袁绍、曹操。课件显示曹操画像师:军阀们为扩张势力,彼此争战。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对当时战争造成的社会残破景象的生动描写。公元200年,袁绍发动了对曹操的进攻。官渡之战爆发了。课件显示“200年官渡之战”师:下面,请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官渡之战示意图》,结合教材和你们课前所了解的相关知识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官渡之战的精彩过程。课件显示《官渡之战示意图》生:袁绍军队有10万人,曹操军队只有3-4万人;两军相遇于官渡;后曹操用少量部队奇袭乌巢,焚毁袁绍的军粮,袁绍军心大乱,曹操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曹操又用几年的时间彻底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