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新授课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二、主要问题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三、探究新课(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显示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列出变化情况简表: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2)深入理解探究仔细阅读教材,讨论下列问题: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结合教材内容和第67页有关铁路交通的三幅图片以及“火车机车演变一览表”讨论回答,我国的铁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公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而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的原因各是什么?4.看第69页“学思之窗”思考: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5.交通运输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解决:第1题:提醒学生,书中有隐讳的回答。抓住鸦片战争的影响去思考。第2题:火车机车的改进、铁路的延伸、火车的提速。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介绍“0”号机车名称的来历,播放有关京九铁路等影视资料。第3题: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第4题:教师提示:要解决交通运输堵塞,就要疏导城市交通流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流来实现客流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可以用高速来弥补交通堵塞的时间。答案提示: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第5题: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旧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缓慢是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等原因导致,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中国的建设还处于探索期,所以虽然有发展,但还不够迅速,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逐渐与世界接轨,更加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充分说明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发展。(二)通讯工具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经历过不同的时代。可以先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联络方式,教师再介绍自己所经历过的联络方式。用谈话法整理出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电报——电话——互联网。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内容和资料。(三)小结提问: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