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一、预习目标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二、预习过程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并且将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3、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4、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5、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6、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四、引申拓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3、作者的观点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现今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如何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