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加强对小学生心理辅导和情绪教育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一方面是出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青少年近些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二、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表现出心理障碍和情绪不稳定。作为班主任,在与小学生接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不良情绪,主要有抑郁型、行动型和反常行动型。抑郁型的学生常常悲观、失望、沉默、不爱与同学交往,常为一点小事而伤感、哭泣。冲动型的学生比较急躁、冒失,常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有攻击性行为、言语失调且难以自制。反常行动型的学生是极个别的,往往伴有出走、逃学的现象。近年来,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造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习压力: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批评、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2、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少年儿童造成不良刺激。由于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避免它。三、加强对小学生心理辅导和情绪教育的方法。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性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善于把识别、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都有良好的情绪。(一).善于观察,发现不良情绪,及时疏导。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及时疏导。如:我班有位同学,连续两天去欺负低年级同学,原因是小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脚,他便去打那位小同学,当时引起其他小同学的不满后,他又去打其他小同学。我知道后先从正面讲道理的角度对他进行了批评。第二天,我又找他进行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请他想想:“假如是你不小心踩了别人,希望别人来还手吗?在自己班级同学面前你会这么做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