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难点的条件。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且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圆柱与圆锥底面积、高、体积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内在联系是六年级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自己采用直观教学与代入求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分析,做法分为如下三步:1.将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厘米(即底面积28.26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板书:已知:r=3h=4求S柱=?V=?2.再将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以28.26平方厘米为底的圆锥体(学生先想象这个圆锥体的形象,再按要求做)观察发现:什么没变?什么变了?与原来圆柱体有什么关系?(V不变、S不变、形变、H变)板书:已知:V=113.04S=28.26求h锥=?3.把圆锥体捏回圆柱体,再捏成以圆柱高5厘米为锥高的圆锥体;想算结合:什么没变?什么变了?(V没变、H没变、S变)与原来圆柱体又有什么关系?板书:已知:h=4V=113.04求S锥=?113.04Χ3÷4=通过直观教学和计算相结合,学生发现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二、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课堂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而课堂教学的成功,同时需要多方面的学习资源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综以上所述,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不断实践探索,真正让课堂教学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