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现行语文教材特别注重素质教育,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多下工夫。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首先搞清语感的本质及特点,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语感训练手段,反复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使其逐步形成语感能力。一、语感的本质与特征有人认为语感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能力,也有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但最普遍的认识是语感是通过对文字符号的确切感知形成的对语言表达材料特有的直觉或下意识的敏锐感知力。通俗地解释,语感就是一种凭借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形成的直觉思维的悟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语言材料既包括语言的意义内容,又包括语言的表现形式。其实,语感就是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的全方位反映。因为,语感首先是一种特有的直觉思维,而不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另外,语感又是在大量的语言经验积累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敏感特点的语言感悟。经验思维在整个思维过程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会在头脑中寻找以往经历的相似经验作为借鉴,进行类推,从而得到新的经验,形成新的思维。语言的经验既具有语义内容的感性形态,又具有语言形式的抽象形态,在语言经验的反复运用过程中,已有的经验与当下的语言材料会构成反射,从而达到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这就使经验思维在语感思维中具有迅疾的特点。譬如,《红楼梦》描写林黛玉听到《牡丹亭》的唱词后,立刻便产生伤感情绪,泪洒衣襟。林黛玉此时的心理感受就是源于她的语感体验。其实,她是将当前听到的材料(唱词)与自己已有的经验(包括自己坎坷的身世、悲凉的命运、抑郁的性格)联系起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语言的感悟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有以下一些特征。1.语感的差异性。语感是一种主体感悟,必然与主体的个性差异有关,即主体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审美情趣等不同,他们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感悟能力就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对于同一环境、同一对象,有的人可以引起强烈的语感,有的人则不能引起语感,有的人可以产生这样的语感,有的人则可以产生那样的语感。2.语感的阶段性。语感思维作为敏锐的直觉思维,也有思维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阶段性的特征。第一阶段:语言材料在主体知觉范围内出现时,主体只对语言材料进行客观认知和了解;第二阶段:主体经验渗入语言材料中,使原材料的内容或形式得到补充和印证,同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介入,主体眼中的语言材料发生变化;第三阶段:主体对语言材料进行迅速解码,将当前信息与已有经验迅速融合,实现对语言信息透彻感悟,即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完美境界。3.语感的直觉性。语感思维既不同于形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在实际过程中表现为无需进行理性思索而作出直觉判断,即常常表现为无意识或潜意识地感悟语言材料。二、语感训练的有效途径培养语感能力就是要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即要通过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准确、得体、连贯使用语言的能力,最终使其达到能对语言材料进行鉴赏式语感分析。语感是一种长期积累形成的悟性,因此语感训练必须抓住悟性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让学生懂得“悟”的重要,掌握“悟”的技巧,从而实现对语言材料内容和形式的深刻品味和感悟。1.静听感悟。一般的语言材料既包括语义内容,又包括语言形式。实际上,作者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言的语气化来传递信息的,而语言的语气化又表现为语音的高低、预期的强弱、语势的缓急、语流的继续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语言材料中语音、语气、语势、语流的固有特征,借助有效的听觉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材料。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听《荷花淀》的名家录音,特别是指导学生注意静听四位青年妇女准备去探望刚离家不久的丈夫时那一番别有情趣的调侃,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整体感知,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感悟作者语言的高超表现力。2.诵读体悟。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