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中的偏差1、重智轻德,教育较片面有些家长过于强调识字、写字、拼音、计算等方面,某某小朋友认识几百千把字就觉得很羡慕,就拿自己的小孩和人家去比,甚至总责备自己的小孩比人家生得笨。其实,家长这样的比较是片面的,这方面的想法也是错误的。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肯定和鼓励,比较也应该是孩子的今天跟孩子的昨天比,不提倡与其他孩子横向比较。同时,幼儿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多方面,比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运动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识字写字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方面。而且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分析,孩子总有一到二项智能拔尖和擅长,我孩子这方面可能不怎么样,但另一方面又可能是他的强项,关键是要看我们家长会不会当伯乐,古人说得好:千里马常有之,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家长要做伯乐,多去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让他朝自己的强项智能发展。另外,对幼儿性格、品德、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觉得更重要,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会学习。所以,有这种教育片面意识的家长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科学的素质教育,这样将来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儿。另外,有些家长在学习的引导上也不太注重趣味性。比如识字、写字,不一定非得要写几页,我们家长不妨从其他方面着手,比方电视广告、商标、招牌、图片上等有学过的字、有认识的字可以教幼儿认读加以巩固,还可以把字和词编入到故事情节中讲解,或制成字卡等方式。数学方面的引导则更容易,因为生活实际中的数学知识很多,随时可以与有趣的数学知识接触,以增加幼儿的数字观念。还有,家长不管有多忙碌,每天还是抽时间与小朋友交流,增进感情是最重要的。2、教育急于求成,要求立竿见影,甚至拔苗助长,期望过高其实,幼儿的成长道路上需要我们家长一路陪伴,他的点点滴滴家长都要有心、用心去关注。他突然会穿衣服了、会主动找垃圾箱了、会拿拖鞋给爸爸妈妈换了、会帮奶奶提菜了、会说几句不完全标准的普通话了、会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些细小的进步家长都要及时中肯地表扬和鼓励,有家长的鼓励,他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幼儿自控能力和行为能力都不完全成熟,我们的教育只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要求立竿见影。给幼儿定目标,也先只能是短期的小目标,然后再根据完成情况逐步加强。绝不能期望他一夜长成个大胖子。比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可先为幼儿讲述故事,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并回答故事情节中的问题,然后再逐步要求幼儿复述故事,再发展到要幼儿编故事,你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幼儿自己编故事。教育是理性的行为,绝不能拔苗助长。3、过于腻爱和娇宠现在家长对幼儿普遍腻爱过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上学是家长背书包,凡事都跟父母讲条件,出门就要买东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以哭要挟,甚至以死相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家长应当有一种理性的爱,不管孩子怎样无理取闹,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果你不能意识到暂时对孩子的放纵可能会害孩子一辈子的话,那你已经就是在害他了。如果长期让孩子任性霸道、横蛮娇宠,不仅对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无任何益处,而且会延误他的终生教育。他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会相当低,将来很难立足于社会。等孩子长大懂事以后,他甚至会埋怨你父母一辈子。澳大利亚是西方发达国家,但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以后难免不吃大亏。他们认为:孩子们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恐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本事和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一些家长所要学习和效仿的。另外,除了对幼儿不能过于娇宠,同时,一定还要注意,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教育意见都要达成一致,切不可有糊涂家长,这个就批评,那个就当面反对。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纵容了幼儿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