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一、志当存高远教师:在我们正式学习本课的相关内容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则关于人生理想的跟踪调查报告。并请大家思考一下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环节一:调查报告,引发思考多媒体展示:有关学者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了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的主题是人生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期的目标。那些有清晰而长期目标的人,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奋斗,25年之后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物;那些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的生活,但是没有突出的业绩;那些没有目标的人,都很不如意,有的还常常失业。活动:上述研究结果及教科书第172页周总理的故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上述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理想及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就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样: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就像罗盘,引导人生航船的方向。远大的理想决定着生命的宽度和质量。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宽阔、理想有多高远,他的人生就有多精彩,进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教师:三年前刚升入初中时,不少同学对理想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三年即将过去,你当年那些理想的实现情况怎样?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对它们作了适当调整?环节二:课堂活动——回想当年活动:学生回忆、交流三年前自己最初的理想及其初步实现情况。本活动通过回忆早期的理想及其实现情况,引导更多的同学重新审视、修正、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教师:三年前不少同学对理想的探索和思考,多数还停留在朦胧和浅显的层次上,也有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今后的奋斗目标。三年过去了,伴随着大家一天天的长大和成熟,大家对自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也具备了规划人生的能力。在即将结束初中生活,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时候,我们真的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理想,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我们今天规划人生、确立个人志向时,应该把握哪些原则,注意什么问题?希望大家能从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得到有益的启示(过渡至下一环节)。环节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方案一:课堂辩论赛——“扫一屋”同“扫天下”本活动“扫天下”代表的是远大的理想,而“扫一屋”则是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以辩论赛为载体,通过学生辩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理想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理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2)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2.要使理想变为现实,就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做好每天的事。方案二:日本马拉松选手的制胜秘籍多媒体展示:活动:1.山田最初将目标设定在终点线外的旗帜上时,只跑了十几千米就已经疲惫不堪。这对我们确立人生理想有何有益的启示?2.当山田发现原来的方式并不能够帮助自己成功时,马上进行了调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对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何启发?板书: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师: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我们还可能会遭遇各种困难、挫折甚至是打击。当这些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直面人生的考验?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两位驴背上的兄弟,看看他们是怎样迎击成长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的。活动:学生互相写一段有关理想的人生寄语,互赠留念。本活动目的在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使学生互相鼓励,激励学生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环节三:教师寄语,结束学习教师小结:同学们,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随着一张精致的毕业照定格为人生道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将成为同学们人生道路上一段美好的回忆。人生追求无止境。初中生活虽然即将结束,但更为广阔的人生空间也展现在我们面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同学们在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