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VIP免费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_第1页
1/5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_第2页
2/5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_第3页
3/5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西区中心小学王红霞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词则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泱泱华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除了是悠久的文化沉淀,更是我们民族情操传承的根基。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作文的词汇,教会学生素材的组织,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学生阶段学习诗词,即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自己的人文情怀一、诗句的引用纵观诗词在文章中的应用,比较常见的是直接引用名句。而引用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标题标题是整篇文章的眼睛。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表达出作文要表达的蕴意。举个例子:有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关爱下取得成功的故事。作者用的标题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诗原本是咏风筝的,风筝之所以越飞越高,借助的就是风的力量。用这两句诗作标题,让人很自然联想到主人公成功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有更多各方面的因素,从而突出家庭、学校、社会在人生成长、成才、成功各个环节的作用。再比如《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一篇著名的通讯,它讲述的是邓小平同志南巡的经过。从标题我们想象到的是春暖花开、欣欣向荣。而文章表达的是一代伟人的挥斥方遒、宏图大略。是抢眼的标题激发了人们的阅读欲望。学生们写作文,经常写《我的××》,这种标题太平常。比如写《我的爷爷》,同学要表达的是通过爷爷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赞美爷爷永远年轻的心,如果将标题改为《霜叶红于二月花》呢?饱经风霜的树叶与夺目璀璨的鲜花,让人看到的是画面般动感的美。写《我的同学》,介绍他取得的优异成绩,把题目改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是不是更显出清新与脱俗?再比如我们歌颂母爱,能不能截取《春晖》两个字作标题呢?“春晖”是诗句吗?不是,它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来。由此可见,选用诗句作标题,能给人更多的猜想,也能浓缩我们要表达的更多的意图。开头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凤凰的头不大,但是精、气、神十足。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应力求简练,不要拖沓。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言简意赅。引用诗句开头,可以用最少的字定下全文的基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位同学写《二十年后回故乡》,她想象二十年后在美国当上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头这样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转眼功夫,我来美国已经五年。今天又是中秋佳节,我不禁怀念起大洋彼岸的故乡。”引用王维的诗句开头,自然贴切地引出了下文。再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我们冒着霏霏细雨,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给奶奶扫墓。”引用杜牧的诗句,一开头就奠定了全文的感伤情绪,为文章增添了神采。不仅仅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引用诗句开头,同样具有特殊效果。有人介绍蚊子,开头写道:“‘饱去樱桃重,飞来柳絮轻’,这是蚊子的一个特性”。这样文章一开始就是一个很活泼的基调。主体写文章要讲究文采。文采不是形容词的堆砌,而是对词语准确合理的应用。主体部分上用诗句,可以使句子更灵动、优美。有位同学写公园湖心岛:“沿着曲曲折折的小桥,吟着‘白玉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我拾级而上,登上湖心岛的顶点。”引用了刘禹锡的诗句,句式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结尾结尾引用诗句的情况很常见,它是利用诗词语言简练、含义深邃的特点,对文章起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结尾引用了《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作者从清华园里的荷塘,联想到这首南朝江南民歌,又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故乡江南,使文章的意境得以绵长、幽远。有一位同学写《我生活中的“登山”》,结尾引用了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战胜困难之后喜悦豪迈的心情。二、诗意的化用除了诗句的直接引用,诗意的间接引用,也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这种间接引用,我称之为化用。文章要出新意。“新”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语言的新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鲜活的语言从哪里来?生活中有,需要我们用心捕捉。借鉴诗词,则能从纷繁复杂中简练出出神入化的效果,这就是化用诗意。比如我们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引用诗句和化用诗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