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璧,打造学生的心灵乐园——论心理素质教育的家校合作宁乡一中朱建华高学辉摘要: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些全新的观念和方式正在极大地冲击着我们,而且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存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不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学校也背负着社会几乎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重压,致使教育的聚焦点——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急躁、焦虑、敌对、抑郁等负面情绪应运而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不能获得充分发展,既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自己,也不能善待他人,发展协调的人际关系,更不能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和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总之,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差,心理问题严重,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也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可谓“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因此,本文试图主要从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谈谈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如何相互配合,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促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尤其在新课改施行以后,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致使家庭教育状况并又不容乐观。概括来说,现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家长重智轻德。重智轻德是一种最普遍的错误倾向。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一开口就是“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内心隐秘、情感世界、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奖惩随其考分高低而起伏。考好了,笑逐颜开,有求必应,出手大方;考差了,阴云翻滚,横眉冷对,甚至来一场“男女混合双打”。弄得许多孩子心力交瘁,自暴自弃,甚至离1家出走,有的还闹出了生命危险。青海学生夏斐因考分低而被其母活活打死的惨剧,仍不时在各地上演。二是家长拔苗助长。现在有些人什么都想超前,超前消费超前思维,对孩子也要搞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一岁教识字,二岁背古诗,三岁学计算,还要教外语。课本没弄懂,又去听奥赛。还有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各类艺术特长班,就算孩子有三头六臂,每天有72个小时又如何能安排得过来?庄稼生长有季节,孩子成长有过程。拔苗助长会使庄稼枯萎,教育孩子凭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也只会是欲速不达。三是家长之间意见不一致。现在,许多城市家庭教育排的是“4.2.1”阵式,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共同对着一个“小皇帝”。这些人都对教育孩子热情过度,见解很多,又大相径庭。往往有这种情况:父母要严格要求,而祖父母(外祖父母)却流于迁就;一方主张做文臣,一方却要培养武将;有的主张“教育成才”,有的却说“树大自然直”,如此等等,互相矛盾,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反反复复,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四是家长其身不正。父母的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