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激趣导入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探求我们想要的答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因声求气”的文言诵读法。2、积累文言词语知识。3、赏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三、了解《左传》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孔子修订的《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2、三种体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四、顺畅朗读1、读准字音秦军氾()南夫()晋,何厌之有无能为()也矣失其所与,不知()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1若不阙()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夜缒()而出使杞()子、逢()孙戍之2、读清句读3、读出语气:因声求气气:一指作者发话的口气声气,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里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二指情绪和感情态度、思想、气质等。三步诵读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气。因声求气,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五、理清思路全文共四段,简要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第四段:晋军撤离。六、赏析文本1、第一段:秦晋围郑。①秦晋围郑,为什么?找出有关语句并翻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翻译: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见课件)②郑国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见课件)2秦晋围郑形势图地图解说: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毗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过渡:危急关头,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一个人——烛之武。2、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①分角色朗读——佚之狐、郑伯、烛之武、旁白,力求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感情。②点评,点拨:佚之狐:对国事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信任(“必”);烛之武:才不能用,牢骚满腹,有怨气(“也”“犹”“矣”“也已”);郑伯:诚恳自责(“是寡人之过也”);指明利害,语重心长(“子亦不利焉”)。③生再读。④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解释加点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伯,3秦军必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矣”)。”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过渡:国难当头,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前嫌,答应见秦伯,退秦师。那么,烛之武是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的呢?3、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①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质疑解惑——检查成果——展示答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