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教学内容:欣赏民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3、人士名额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分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行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名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山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位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这首歌曲在音像资料中提供了两个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它采用了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的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这一种民间歌舞——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以来是因为他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追求;二来是他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王大娘钉缸》采用来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的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去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在加工和再创造。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司局式过度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他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的结构形式。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