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的效性课堂教学有的效性,总是与教师的智慧分不开的,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与其本身的学养又密不可分,更与教师心中的学生观息息相关。东莞中学杨建平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功底且把学生放在心头的人,他那慈父般的神情与娓娓道来的教学语言,让听课者楞是平白地感受到无法言语的关怀,这样的感觉一定要亲临他的课堂才能体会得到。受市教研室的邀请,杨老师到一所民办学校上了一堂理论性很强的课,有送课下乡的之意,这也让更多的同行感受了杨老师“巧作春风梳云柳”的教学智慧和大家风范。杨老师所上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属于高中历史选修课岳麓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中的一课。从时间逻辑上讲,上承第二单元第4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内容上讲,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深化。本课知识容量大、思维力度大,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都比较高,要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这样一个学习内容,需要教师要有精巧的教学设计,要善于“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同时,由于是异地上课,民办学校的学生基础不扎实,杨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十分了解,他遇到了所有公开课、交流课碰到的共同情况——怎样在短短四十分钟里与素未谋面的学生情投意合地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仅有教师的权威与教室的框架是不够的。我们常常为异地、异班进行的公开课、交流课捏一把汗,因为教与学本是心灵相通的事,没有长期的磨合与默契的配合,是很难达到行云流水、心灵交汇的状态的。如前所说,杨老师以他那特有的慈父般的神情与渊博的学识让听者感到亲切与温暖,充满着人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不着痕迹地充实着每个学生的心头。他抓住了民办高中这一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特点,授课节奏不温不火;他有深厚的史学功底,但却不求张扬,通过授课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思维梯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清晰的历史线索而且综合在一个主题之内。学生在学习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学习内容中,充满了快乐感、踏实感与成就感,这位重点中学来的优秀教师的表扬与嘉许给同学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一定延伸到了课外,到了将来的生活中。这里,我以拙劣的笔,捕捉杨老师本课的一些亮点,希望能够描绘出他的课堂风采。亮点一:多重导入,激活课堂一般而言,一课一导入,导入要简明扼要。但在这一课里,杨老师针对民办学校学生基础不牢的特殊情况,分别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运作情况两次导入本课,反复的导入意味着反复地唤起学生的记忆,从不同角度唤起学生的记忆,可谓用心良苦。“17世纪的英国人既不传统、保守,也不绅士”、“17世纪英国历史扫描”、“英国著名建筑图片”、“从现实入手温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作情况”等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熟悉的事物,同时也来自于未知的事物,杨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用知识建立起了与素未谋面的学生的天然亲切感。这些素材的来源,一是源于杨老师的博学,比如“并将其脑袋用一根长钉子钉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房顶上,长达25年之久。”,这一史料来源于《世界文化》杂志。一般教师的阅读量满足于网络搜索,材料难免流于平庸;二是源于杨老师善于用材料,英国的白金汉宫、议会大厦、唐宁街10号一般人都非常熟悉,但这熟悉的材料能被恰当地运到课堂教学中来则需要教师的智慧。英国议会、国王、首相这些遥远而抽象的概念通过这三座古老的建筑具体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的支撑点,为学生后面的思维搭起了脚手架,虽似平淡、轻松的一笔,着实意味深长。亮点二:分层设计,因材施教如果我们用系统论来分析一堂课,就会发现它应该有多种预案,因为课堂是一个活动着的空间,课堂的生命性在于其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在许多公开课上,常常会看到教师设计的方案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走,受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内容的牵制,使得整堂课由教师一人主宰,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就曾说:“上课并不象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