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简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主题;3.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美。二、自主探学指导感情朗读。1、学生自由放声读文。(1)说说读后的感受。(2)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向学生强调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注意语速、语调等的变化)学生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2.指名学生朗读并做点评。3、全班配乐齐读。三、合作研学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1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合作研讨: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能否去掉第四节,为什么?)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四、展示赏学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五、检测评学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2、课后搜集整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2